徐氏亚洲暴龙复原图。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浙江自然博物馆的郑文杰与合作者发现了一个1亿年至6600万年前晚白垩世时代的中等体形深吻暴龙新物种,为暴龙科在亚洲最南部的物种,为暴龙科在晚白垩世的多样性和演化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研究者通过对2017年在江西省赣州市南雄组发现的化石遗骸进行研究,鉴定出上述新物种。该化石包括一个长47.5厘米的接近完整的头骨和部分身体骨骼,样本总体长为3.5米至4米。研究者对其右腓骨结构的分析表明,该遗骸属于一个尚未完全成年的个体,但已经度过了最快生长期。
新物种被命名为“徐氏亚洲暴龙”,以此向恐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致敬。
对暴龙类物种关系的分析表明,徐氏亚洲暴龙与大型深吻暴龙特暴龙属和暴龙属是近亲,后两者的体形比徐氏亚洲暴龙大两倍以上。它们的体形不到长吻虔州龙的一半,虔州龙是与徐氏亚洲暴龙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时代的暴龙物种。头骨结构和大小的差异表明,这两个物种可能采取了不同的进食策略,并占据了晚白垩世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位。虔州龙显然是食物链的顶端,而徐氏亚洲暴龙可能居于虔州龙和较小的窃蛋龙之间的生态位。
研究者认为,徐氏亚洲暴龙可能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中等体形暴龙。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66278-5
《中国科学报》 (2024-08-02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