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1
选择字号:
在昆仑山深处寻“宝藏”

 

■本报记者 沈春蕾

“这不可能,你们肯定做错了!”

10多年前,来自审稿人的拒稿信让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诺有点泄气,但她很快就回到秦岭地区,收集更为详实的论证材料,使研究成果最终顺利发表。

如今,李诺已成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并带领一支青年团队常年跋涉于大山深处,从事造山作用与成矿研究。两个多月前,这支团队获评第二届“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他们的认识可能存在缺陷”

在北京大学读博期间,依托北京大学教授陈衍景负责的“973”计划项目“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李诺对秦岭地区斑岩型钼矿开展深入研究,由此发现了独特的多子晶富二氧化碳的包裹体。

“这类包裹体仅见于碰撞体制的斑岩型钼矿,未见于陆缘弧和弧后裂谷型斑岩钼矿。”这一发现让李诺非常兴奋,对斑岩钼矿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她对碰撞与俯冲体制的斑岩型钼矿开展系统对比研究,发现了不同体制斑岩钼矿在成矿流体、围岩蚀变、成矿岩体等方面的诸多差异。

当李诺满怀欣喜地把论文投到国际矿床知名期刊《矿石地质评论》后,审稿人的回复是“这不可能,你们肯定做错了”。

研究成果受质疑、投出的文章被退回,没有让李诺就此放弃。她反复思考后认为,“这是基于我国碰撞造山带开展的研究,国外基本没有同类造山带,国外的审稿人大多基于自己国家的矿床开展研究,所以他们的认识可能存在缺陷”。

事实胜于雄辩。李诺第一时间回到野外,寻找可以说服审稿人的论证材料。历经数年的努力,这一成果终于在2012年正式发表,并被后续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这段让李诺至今难忘的经历,激励了她和团队在斑岩钼矿领域进一步深耕。他们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碰撞型斑岩钼矿的新概念,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斑岩钼成矿新模型。

加入新疆生地所前,李诺就非常向往在昆仑山区深入开展研究。如今,李诺带领造山作用与成矿研究团队面向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大需求,向着昆仑山区挺进。

“海拔5400~5700米的昆仑山,孕育着世界第七大、中国最大的铅锌矿——火烧云铅锌矿,以及大红柳滩这一巨型锂矿田。”李诺告诉《中国科学报》。

战严寒、走险路、耐高反,是造山作用与成矿研究团队日常工作的写照。面对恶劣的环境,这支年轻的团队无惧挑战,在巍巍昆仑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耐得住寂寞,才能等得到花开

“从北京来到西北边陲乌鲁木齐,心里落差其实蛮大的。”造山作用与成矿研究团队成员、新疆生地所研究员乔庆庆记得2012年刚从北京博士后出站来到新疆生地所时,非常不习惯。

“我迷茫了好长一段时间,不仅工作没有起色,生活也像一潭死水。”乔庆庆告诉《中国科学报》,“投出的文章不是大修就是被拒,申请的基金项目和国家访学项目也没有获批,当时甚至怀疑自己,觉得可能不适合搞科研。”

后来,在新疆生地所和造山作用与成矿研究团队的关怀和支持下,乔庆庆获得中国科学院公派留学项目资助,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古地磁实验室访学交流一年。“国外访学交流的经历让我的心境改变了很多,变得不再浮躁了,开始静下心来搞科研。”乔庆庆说。

如今,乔庆庆已经从事科研工作近12年,主要研究磁性地层学、环境磁学,专注于天山山脉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塔里木盆地古气候环境及相互关系研究。

谈及古地磁学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乔庆庆解释说,曾有学者把岩石比作录音机,地磁场比作歌唱家,岩石在形成的时候就记录下了当时地磁场的相对磁场强度和磁场方向,地磁场就如生物化石一样被保存在岩石当中。“我所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美妙的歌声分离出来。这需要耐心,需要长时间的付出,眼前可能没有任何回报,但是只要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乔庆庆的收获终于姗姗到来:2021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入选第十届新疆青年科技奖;2022年,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只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等得到花开。”这是乔庆庆经常自勉的一句话。

年轻人为什么选择来新疆

造山作用与成矿研究团队成立于2011年,团队成员非常年轻,大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80后”和“90后”。这些年轻人为什么选择来新疆?

李诺告诉《中国科学报》,2011年,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在新疆生地所组建矿产研究单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文交前往新疆生地所,组建了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并召集一批年轻人加入中心。

如今,李诺、乔庆庆这些年轻人不仅成长为团队的中间力量,还现身说法,激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

新疆生地所副研究员谭舟2020年1月加入造山作用与成矿研究团队,虽然科研工作经历不长,但他感受到这是一支充满温暖和关爱的团队,大家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不仅能拓宽视野,还能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来自新疆和田的阿卜力米提·艾白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21年加入造山作用与成矿研究团队,他发现团队给予青年人足够的自由探索空间和“试错机会”,鼓励突破瓶颈、开拓创新。

在李诺看来,团队这些年来在基础研究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未来希望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新疆绿色矿业产业集群建设。

《中国科学报》 (2024-08-0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读文献和模仿:科研新手正确开启学术之路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