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7-18
选择字号:
看现场
科普图书出版正企稳向好

第12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颁奖典礼海报。

郭华东院士代表金签奖获得者发言。吴大猷学术基金会供图

■本报记者 韩扬眉

7月6日,在台北市“中研院”报告厅里,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和“中研院”院士江安世、台湾“清华大学”讲座教授彭宗平等科学界“大咖”共同揭晓第12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以下简称吴大猷科普奖),并为获奖者颁奖。

现场共颁发了金签奖2个、银签奖4个、佳作奖13个,以及青少年科普特别推荐奖2个。

本届吴大猷科普奖征集到的作品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时获奖图书质量较往年有较大提高。多次参与评选工作的江安世在颁奖典礼致辞中笑言,阅读评选作品时常常读到“眼睛累”,却“停不下来”。

“我们评委的共识是,作品一年比一年好,尤其是本届作品,使我们难以抉择,最终决定增加奖项的数量,希望经由吴大猷科普奖促进科普的发展。”江安世说。

内容“硬核” 受众青睐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院士和一线科学家在从事研究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普事业,成为‘科普达人’。”郭华东说,他们“下场”做科普,保证了内容的权威与“硬核”。

例如,获得本届创作类金签奖的《化石密语》,便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领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20余位古生物学家共同完成的著作。

“在讨论创作类奖项时,评委们对《化石密语》这本书给予了一致好评,认为其科学性强、内容扎实,该书最终以高票入选。”作为决选委员参加最终评选的郭华东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郭华东看来,大陆地区原创著作的知识性、文学性和可读性都非常高,这得益于背后有一大批热心科普的群体,“此外,还有更多年轻人从事科普工作,包括一线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大学教师等,他们有活力有创意” 。

此次获奖作品《医生,你在想什么》《芯片简史》《我们头顶的星空》等都是由医学、计算机等的一线科研工作者所著,它们在知名度和销量上都有不俗的成绩。

这和近年来科普图书市场的上升趋势是一致的。北京开卷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成人科普码洋比率同比上升了0.21个百分点。2022年少儿科普码洋比率同比上升0.73个百分点。

正如受邀出席颁奖典礼的中国科学报社编委李占军所言,新媒体浪潮到来初期,流量至上导致传统媒体包括图书出版行业既有的严谨、专业、冷静、客观等优秀品质遭遇严峻挑战。但经过这几年的砥砺和反思,图书出版行业纷纷恢复下沉传统,到更广阔的田野寻找内涵更为丰富、价值更为恒久的题材;尤其是科学家群体的加盟,为大批优秀科普作品的涌现培育了新土壤。 “内容站住了,受众品味跟上来了,科学普及正在企稳向好。”李占军说。

话题热门 视角广阔

近年来,人工智能(AI)、脑科学、芯片、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迅猛发展,都在本届获奖图书榜单上得到体现。

《写给中学生看的AI课(增订版)》获得了创作类青少年科普特别推荐奖。 该书作者蔡宗翰说:“AI技术发展非常快,大模型层出不穷,因此,必须由专业人士及时地进行科普。AI非常适合融合文理交叉,我希望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认识、学习和应用AI。”

此外,完整呈现芯片发明和发展60多年历程的《芯片简史》,以及聚焦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的《从一个没有名字的病开始:新冠疫情,人类的奇幻之旅,终结与再出发》等,都是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的响应或反思。

本届参评和获奖图书作者中,还包括不少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

创作类银签奖作品《水变成冰是哲学问题?》的作者孙有蓉、邱献仪都是哲学博士。 “我们以对自然科学这一概念作出重大贡献的哲学家的思想内容为素材,通过哲学家跨时代的辩论来呈现,哲学思考如何造成自然科学历史的重大翻转,以及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如何在错误与修正中不断演进,最终孕育出今天所看到自然科学的知识地位。”邱献仪说,“我们不仅要传达哲学知识,更希望传达哲学思辨特质,让读者能够体验到思想翻转的乐趣,爱上思考。”

获得翻译类银签奖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为新观众“设计”自然》是由姜虹翻译的。她长期关注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希望通过这本书探索女性在科学写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写作之路的原因。

正因为有了人文、社科领域学者加盟科普创作,才使得这些科普图书在拥有知识科学性的同时,有了更多的人文精神、伦理思考和价值引导。

《中国科学报》 (2024-07-18 第4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