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7-18
选择字号:
沉浸式感受科学巨匠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共30册),王大明、刘兵、李斌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

■本报记者 甘晓

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范岱年曾说:“要了解科学的方方面面,阅读科学家的传记是一条重要途径。”

近日,由《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与大象出版社共同策划的“中外科学家传记丛书”发布,该丛书30册全部出版。这套丛书凝聚了两三代专业研究者的心血,兼具专业性、原创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丛书涵盖的200多位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像是搭建的一条“时光隧道”,引领读者“穿越”至那些科学巨匠的生活与思想世界中,沉浸式感受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科学人生。

40年专业积累

丛书内容编写的背后是《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40年的积累,收录的传记全部来自该杂志常年开设的“人物评传”栏目,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科学家到远渡重洋将最初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带到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再到现代科学家。

其中,数学领域包括希尔伯特、哈代、陈省身、吴文俊等,物理学领域有玻尔、普朗克、薛定谔、海森伯、钱三强、束星北、王淦昌等,还有天文学、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若干工程领域的科学家。

《自然辩证法通讯》于1979年在中国科学院创刊,是国内科学史研究领域的权威杂志之一。2018年前后,作为杂志的副主编,该丛书主编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王大明萌生将“人物评传”栏目结集出版的想法。

王大明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科技史研究同行的支持,他们开始为这个选题寻找合适的出版方。经科技史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刘兵的推荐,他们找到时任大象出版社社科文献编辑部主任李光洁。

“相当于出版社用40年的时间邀请国内顶尖科学史专家,精心撰写了200多位科学家传记,出版社很难做到如此宏大和长远的内容积淀。”现任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光洁介绍,“我深知这个选题的分量。”

这些传记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在相关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例如,写过多篇数学家传记的胡作玄是中国科学院原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写过多篇物理学家传记的戈革是12卷本《尼尔斯·玻尔集》的译者,等等。

该丛书“总序”写道:“这些传记文章从专业和普及两个角度看,其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内容质量之上乘、可读性之强,在国内的中外科学家群体传记中都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历时5年艰苦出版

2019年,大象出版社为该丛书立项。主编王大明、刘兵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主任李斌和多位作者参与其中,与大象出版社的编辑通力合作,得以完成对传记文章的编辑。

编者团队对原刊物的传记文章进行了重新整理编辑。主要工作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在总体设计上,丛书共分30册,每册收录8篇人物传记;二是基本按照学科领域来划分各个分册;三是每分册中的人物大致参考历史顺序或学术地位来编排;四是为照顾阅读的连续性,将原刊物文章中的所有参考资料一律转移到每分册的最后,并增加人名对照表。

这一过程历时5年,其间的艰辛与挑战,非亲历者难以言喻。丛书编者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印政告诉《中国科学报》,许多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作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但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当事人已经去世,如何能够精准还原史实成了问题。

陈印政回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大的传记编写中,有文献记载其在1947年就采用杜黑特电路,主持设计、安装、调测了中国第一部100千瓦的大功率广播发射机。“由于叶培大先生已经去世,该广播发射机的使用单位是位于南京的中央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后已经不复存在,了解此事的当事人也难以寻找。”他说。

为准确还原叶培大的科技贡献,陈印政多次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并与中国工程师学会取得联系查寻历史文献,争取家属支持,查找遗物中的重要线索,最终找到了当时留下的研究论文和笔记资料,再加上文献佐证,终于弄清楚当时的技术细节和学术价值。

而对于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成就的科学家,丛书编辑则需要扎进故纸堆,查阅大量的古代文献进行对比分析。这不仅要求他们有扎实的古代汉语基础,还要能理解古代数学符号体系,这对他们来说都充满挑战。

播撒科学种子

“科学家传记是科学史中最具有传播价值的一种作品类型。”刘兵指出。

然而,目前国内科学家传记创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传记内容往往缺乏深度研究,过多依赖二手资料转述,导致信息误差、内容简化问题频出。这直接导致科学家传记实际的科学传播效果有待提高。

对此,刘兵相信,《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在科学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与学术传承,对该丛书将严谨的科学史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刊物发表的文章不仅确保了科学传播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也为未来科学家传记编写树立了一个高标准的典范,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框架。”他强调。

该丛书在策划之初,就把科学普及作为重要目标。正如丛书“总序”提及的,丛书编辑和出版的初衷,在于发扬理性思考、刻苦钻研、求真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营造学科学、爱科学,支持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

“希望当下的科研工作者能够从科学家的各种成长经历中得到启发,深刻了解他们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如何作出伟大贡献,更加真切地感受他们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科学精神和品格作风。”王大明表示。

青少年是该丛书的主要读者群体之一。自推出以来,该丛书先后入选“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优秀图书、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和农家书屋推荐目录,获得了多项荣誉,显示了其广泛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编辑团队期待更多青少年能够阅读这套丛书,因为书中科学家的传记故事所传达的科学家精神,有助于青少年感受科学家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激情与执着,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培养科学素养,树立远大志向。

《中国科学报》 (2024-07-18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