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一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7
选择字号:
速读

 

题目:

认知非正义:公众参与科学的互动难题

作者:崔天

出处:自然辩证法研究,2024年,第40卷

英国哲学家、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米兰达·弗里克《认知非正义:权力与认识的伦理》一书是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本文从认知非正义视角探讨公众参与科学这一话题。

公众参与科学是通过一系列双向平等对话以提高科学实践透明度与良性产出为目的的公共性活动,公众的社会身份不应影响其作为认知主体参与科学实践。比如,当下常有人质疑为什么专家成了“砖家”、为什么有些网络科普博主能迅速成为“网红”等。

作者认为,公众参与科学背景下的认知非正义具有三种特点。

一是隐蔽性。当已有研究用“公众”“外行”“非专家”等统一性的称谓进行叙事时,就有意无意地抹去了参与者的具体社会身份及个体化特征。

二是对称性。随着专家与公众的认知地位趋于平等,专家意见被不加分辨地贴上“精英主义”等标签而被抵制。

三是垄断性。借助专家转译,成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常态,公众不可避免地遭遇“无语可表”的阐释非正义。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认知谦逊”,它要求人们运用批判意识,关注事实的多面性和不确定性,保持对不同观点和信念的开放态度,进而在承认自我认知局限的基础上积极作出调整。其目标在于通过持续的反思平衡接近事实真相。

对于如何消解公众参与科学中的“认知非正义”,作者表示,制度设计是克服认知非正义的辅助性手段而非主导方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交响乐团设立盲选制度,候选人在幕布后进行演奏,评审人因此更加聚焦演奏水平,从而提高了女性的录取率,这一“无知之幕”也可以运用到公众参与科学当中。

作者最后表示,虽然认知非正义广泛存在于社会交往当中,但追寻认知正义最终离不开科学家、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题目

基于STS理论视角对流行“减肥”观念及其问题的研究

作者:岳丽媛

出处:科学文化评论,2024年,第21卷

减肥,已成为当下广泛流行的文化现象。然而,不恰当的减肥观念和行为引发了肥胖歧视、社会焦虑、饮食障碍等一系列社会和个人问题。

本文作者认为,“以瘦为美、以胖为病”观念的产生是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因此需要通过深刻分析和理解,为解决这一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可能。

当下流行的减肥观念的科学(医学)基础是具有争议与不确定性的。比如肥胖是不是一类“疾病”、肥胖机理是否简单归因于“热量摄入超过支出”,以及把BMI作为测量肥胖的指标是否科学等。

作者表示,人们对肥胖、体重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知之甚少。今天的减肥科学(医学)与过去2000年的减重节食史相比,本质上没有什么显著的进步,仍然主要停留在提倡节食和加强运动两方面。

这种模糊与不确定的减肥观念,背后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诸多问题。作者认为,女性减肥是消费主义、大众传媒和父权制的共谋。

首先是男权社会的身体规训。女性痴迷于减肥是在男权意志的身体标准与规范的建构下不断自我规训的结果。在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下,苗条女性不仅在两性婚恋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在择友、升学、就业等社会活动中也能获得不可估量的利益和价值肯定。

其次是减肥产业驱动的消费神话。有学者指出,“减肥产业与医学相结合,给减肥赋予了‘健康的’科学意涵”,制药、生物技术、食品和餐饮业已经开始研究如何使用医学的修辞,比如“它对你的健康有益”这类话,利用人们对肥胖疾病的恐惧获得利益,减肥产业利益成为肥胖言论升级的主要原因。

最后是媒介对减肥文化的建构。大众传媒凭借其强大的文化符号权力推动女性标准身材的界定,构建了人们的身体审美和健康意识。

因此,恰当地认识、理解和传播减肥至关重要。作者提出,要促进减肥问题上的性别平等,倡导多元的身体的审美观,合理规范肥胖医学化、减肥观和减肥方法的祛科学化,承认人身体体形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等。(尹一)

《中国科学报》 (2024-06-27 第4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