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高雅丽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7
选择字号:
只争朝夕、埋头苦干 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总书记重要讲话鼓舞中国工程院院士奋勇前行

 

■本报记者 韩扬眉 高雅丽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当天下午和晚上,中国工程院召开院士代表座谈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迈向科技强国建言献策。

目标:建设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到2035年仅剩11年时间,我国要完成建成具有强大科技能力的科技强国使命目标,光荣而紧迫的责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说。

长期深耕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欧阳晓平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当下,各国都在关注新能源供给与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太阳能和风能取之不尽,但其时变特性和供给不稳定性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挑战。研究和选择储能模式,从而实现与太阳能、风能匹配的大规模高效安全储能,并攻克其核心关键技术尤其重要。发展先进的重力储能技术,不仅有望引领储能发展,还将成为主流储能方向之一,为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解决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提供关键支撑。

“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科技实践中不断探索,引领我国工程科技创新,抢占关键领域世界工程科技制高点。”欧阳晓平说。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我感到很有信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其信心来自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他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下大力气做这件事,只有扎扎实实去做,才能完成总书记的嘱托”。

路径:做好“融合”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在现场聆听报告时,对此印象深刻。作为一名农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说:“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还不是农业强国,很多领域的科技优势、市场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刘仲华表示,我国应重点聚焦生物种业创新,把现代前沿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新技术和新装备融入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中,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品质水平和国际市场的成本竞争力,早日实现从“大国小农”向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强国的跨越。

创新发展需要国际开放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总书记特别提到了新药创制、健康中国。过去我们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仍需认识到我们和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较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要与友好国家开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制剂等领域的合作,通过深化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助力突破短板和瓶颈,为科技强国建设筑牢健康基础。”

精神:坚守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希望两院院士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5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说,自己还“相对年轻”,将继续驻扎在钢铁冶炼厂和钢管制造厂。他表示,要向中国工程院的前辈及老一辈科学家学习,通过日常工作,把人生理想融入到祖国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探索自己所从事工作细分领域的工程科技前沿,当好“排头兵”。同时,在现场实践中指导培养年轻一代冶金科技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不少院士表示,总书记的报告“讲到了科研人员的心坎儿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回顾读研究生的日子时说,那时候,“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做实验、探索某个问题通过哪种创新方式得以解决,而不是怎么发论文、报项目、评奖励”,他认为“做研究,就要一辈子干好一件事,这需要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周福霖呼吁,加快制定有关政策,提倡十年磨一剑,鼓励科研人员做对国家和社会有实际贡献的科技成果,减轻科研人员的各种非学术负担,在科技界营造沉下心做学问的良好风尚。

《中国科学报》 (2024-06-2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