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启德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0
选择字号:
美国健康保障战略的问题在哪儿

 

《失信医疗:对美国卫生保健体系的反思》,[美]罗伯特·M.卡普兰著,梁佳媛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定价:58元

■韩启德

自19世纪后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医学科学与技术步入飞速发展阶段,新的诊断与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医疗技术的进步挽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随着医药行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医疗费用也在日益攀升,由此,大众对医疗发展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生物医药的发展对全民健康的保障究竟发挥多大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亟待明确的问题,也是引发持续探讨与争论的议题。

由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卓越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罗伯特·卡普兰所著的《失信医疗:对美国卫生保健体系的反思》一书,以美国的现实情况为例,就上述问题给出了较具有说服力的解答。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发展生物医学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保持医学科技投入高位增长,同时大力增加医疗费用,2018年医疗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6.8%,人均医疗支出达9536美元。然而全民平均期望寿命却在194个国家中名列第34位,低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

本书以详尽的数据与案例说明其原因在于美国对健康概念的误解,过分强调和依赖医疗,而严重忽视社会因素、个人行为因素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本末倒置的医疗卫生策略,终使美国在全民健康的道路上,远离其理想目标。书中对美国医学科研中的浮躁现象、过度医疗的表现形式等有深刻的分析,还对美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本书作者罗伯特·卡普兰曾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副院长,参与制定美国重大医疗政策,在全球卫生政策与管理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知名度。此书在内容上兼具专业学者的认知深度和政策官员的实践优势。

作者揭露美国医疗内幕言之凿凿,并无捕风捉影或夸大其词。从观点表述上看,该书更像一部学术论文,翔实且权威的参考文献为其系统严密的论证奠定了基础。同时,读起来却并未有晦涩之感,作者始终以极其平实的笔触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读者逐一呈现。

书中少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情节描写,作者以现实而客观的审查视角带我们深入获得对美国医疗体制的理性认知,这正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意义所在。这类工作能够切实服务于社会的政策制定与制度完善,从而从根本上裨益民众。

我国的健康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医药卫生方面的投入低得多,但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已趋近美国。这得益于我们正确的全民健康方针与坚持不懈的医药卫生制度改革。

不过,我国的不少做法还在跟着美国走,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疗资源和投入的分配不够合理、过度诊断与治疗现象还比较普遍;公共卫生事业相对滞后,健康教育、健康生活和健康行为强调不够,全民身体素质有待提高;环境卫生与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等。

我们必须接受美国的教训,下力气把准方向,重点解决上述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现出十分正确的战略方针,阅读本书,对照美国和我国当前现实,相信会对中央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

梁佳媛是本书的译者,她的博士论题致力于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在本科阶段所接受的生命科学教育与硕士期间所接受的科学史专业训练,使其能够从“自然科学理论”与“社会人文”的复合维度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故译文颇为严谨流畅。

我认为对“医学与社会的互动”论题的探讨具有极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故我由衷支持对这类“医学人文”主题的文本译介工作,更乐意向我国健康事业的决策者、从业者、医学生以及关心自身健康的广大公众推荐这本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好书。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与医学史系系主任;本文为《失信医疗:对美国卫生保健体系的反思》一书的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国科学报》 (2024-06-20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