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双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0
选择字号:
肆虐日本的“食人菌”啥来头?

 

■本报记者 张双虎

今年以来,“食人菌”在日本的扩散速度明显快于往年,不到半年,该国报告的病例就已超过去年全年病例数。6月18日,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日本今年报告的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俗称“食人菌”感染症)病例数累计破千,达1019例。

“食人菌”的危险性到底有多大?它能否导致大范围感染?其传播途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进行防护?

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是一种由β溶血性链球菌外毒素引起的急性综合征。该病致死率超过30%,所以其致病菌在日本被称为“食人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告诉《中国科学报》,“实际上,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古老的细菌,又叫化脓性链球菌,其引发的疾病很常见。而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是链球菌所致侵袭性感染中最严重类型。”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以儿童为主,过去该菌常引起5至9岁年龄段儿童患上猩红热(乙类传染病)。

今年年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提示,“当前儿童猩红热发病率有所升高”。

临床上,其他年龄段也会感染这种链球菌,感染后表现为咽峡炎、发烧、咽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扁桃体红肿化脓等。很多成年人的皮肤、咽喉、鼻腔中都存在这种菌,只是处于无症状携带状态。一旦皮肤破损,链球菌就会从伤口进入体内,导致软组织感染,严重的会引起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

“‘食人菌’是夸张的说法,是指溶血性链球菌会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化脓,看起来好像肌肉被溶解、液化了一样。”李侗曾补充说,“皮肤软组织感染严重时会引起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也会引起一些与免疫相关的并发症,比如肾小球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链球菌感染会导致严重问题,过去产妇的产褥热、战场中外伤感染引起截肢都很常见。不过,现在一些抗生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的治疗效果非常好。

“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部分病人都能顺利康复。”李侗曾认为,链球菌引起疾病大范围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李侗曾解释说,链球菌感染有两个渠道,一是呼吸道传播,二是伤口感染。前者以儿童感染为主,成年人对此有一定免疫力。应对呼吸道传染疾病,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等措施十分有效。而伤口感染并非传染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日本相关报道中,致死率达30%的是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李侗曾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免疫过度反应,就像流感等引起的白肺,是个人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的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其机制和细菌的破坏机制不同,对这些患者只使用抗生素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李侗曾建议,在出现呼吸道感染、伤口局部感染时就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以降低发展为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的风险。实际上,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从出现症状到休克只有一两天时间,很多患者还来不及进行诊断治疗就休克了。

“这时候就不能单纯进行抗生素治疗,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用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等。”李侗曾叮嘱说,“日常生活中,我们皮肤表面、环境中都可能有链球菌。如果出现创伤,要及时冲洗消毒,并用无菌纱布或创口贴覆盖,杜绝伤口暴露。如果发生伤口感染,出现红肿、化脓、疼痛等现象时,应及时就医。”

《中国科学报》 (2024-06-2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