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韩洪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14
选择字号:
一次次“邂逅”,让他们爱上中国文化

 

山东科技大学的留学生们在茶文化研学基地学习采茶。 廖洋/摄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韩洪烁

揉、捏、揪、挑、压…… 十几名留学生手持面塑工具,全神贯注地捏塑、雕琢,尝试塑造各种生动的形象。不一会儿,每个学生手上都呈现出了一件独特的创意作品。近日,在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山科大)“留学生体验非遗文化”活动中,留学生们在非遗传承人丁明玉的指导下,制作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无论是有趣的面塑,还是其他中国文化,都深深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家人分享这些新鲜事。”山科大俄罗斯留学生刘恋在学习体验面塑、中国武术等非遗文化时,拍了不少视频和照片,准备与家人共享这份学习的快乐。

“像这样的留学生文化体验活动,学校每年都会组织20多次。”山科大校长曾庆田告诉《中国科学报》,为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山科大创新推出“课堂+基地”留学生教育模式、形成了“构建一套课程体系、打造一批研学基地、传承一项特色技艺”的留学生教育思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教育管理,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外国留学生。

让学生“着迷”中国文化

虽然修够了文化课学分,但听说可以亲手尝试传统扎染工艺,山科大俄罗斯留学生妮咖还是选择参加扎染课程。该课程是山科大面向留学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之一,如今它已经成了留学生口中的“宝藏课程”。

“我主修工程专业,接触传统工艺的机会很少,这堂扎染体验课让我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了。”扎染体验课上,妮咖在完成扎染作品后,第一时间向家人和朋友作了展示。

“之前,我们针对留学生仅开设了‘汉语’‘中国概况’等通识课。对大部分留学生来说,这些学习内容比较晦涩,缺乏实践环节。通过交流,我们开设了插花剪纸、品茶习字、吟诗作画等实践课堂,完善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山科大国际交流学院院长范志坚说,学习中国文化成为留学生的一种乐趣,部分留学生甚至成了“中国通”。

山科大现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留学生,如何引导他们感知中国、增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让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是留学生培养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留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看看我这个‘福’字写得怎么样?”提起毛笔,吴芃有模有样地在纸上笔走龙蛇。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吴芃已在中国学习了6年多,之前修过中文课程,现在他又选择了中国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课。吴芃说,来中国留学最初只想体验风景,现在却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着了迷”。

让学习“现场”发生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蕴含着社会公众认识、道德理念、审美感受、生活理想等多重社会价值……”这不是一堂历史课,而是山科大留学生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非遗剪纸体验基地的一次文化体验。

“过去,我们对留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仅局限于校园里,往往只重视课堂传授。但实践证明,走出去体验、制作和交流才能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范志坚说,“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系列活动增进了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近日,一场茂腔戏曲文化体验活动受到了留学生的广泛欢迎。通过戏曲体验、戏曲赏析等形式,茂腔非遗传承人王本宏把戏曲艺术传递给这些“洋学生”。

“作为这些留学生的德育导师,我希望他们通过对茂腔的学习,对戏曲文化产生兴趣。”王本宏说。

也门留学生伯克告诉《中国科学报》,经过体验茂腔,他对中国戏曲有了美好的“初印象”。

近年来,山科大将留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场所陆续“搬”到校外10余处研学基地,海青茶博园、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高密市姜庄镇泥塑研学基地等都成了多元文化研学基地。不少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传统手艺人被聘为留学生的“德育导师”。

2021年10月,北茶之源文化体验中心被确立为山科大的留学生茶文化研学基地,这里的3位茶农受聘担任了德育导师。两年多来,200余名留学生走进这里“采茶忙”。

“中医对印尼人来说并不陌生,但一根针怎么治病?”在好奇心驱使下,前不久,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珍妮等30余名留学生来到了“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

在这里,珍妮看到很多患者正在接受针灸、拔罐、推拿治疗,自己也过了一把中医的“体验瘾”。“在印尼,很多人虽然知道中医,但不是很了解。毕业后,我想回到家乡推广中医知识和理念,让更多患者受益。”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山东省外国留学生中华经典诵吟大赛上,山科大留学生尼沙特以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收获了评委的青睐。

平日里,尼沙特擅长写汉字、诵古诗,经常写文章发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介绍中国诗词、国画和书法等传统文化。

每年举办“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吟唱比赛”“文化学堂”“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成了山科大的一项特色。该校推出“感知中国”系列活动和中国传统节日特色活动,让留学生掌握至少一项传统文化特色技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斯里兰卡留学生星星在山科大经过4年的学习,熟悉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拍摄短视频、照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他成为拥有10万粉丝的“网红”。星星计划把文化体验的项目拍摄成图片集,为文化交流与传播尽一份力。

痴迷中华文化的伊朗留学生美兰中文流利,喜欢中国陶艺。“从陶艺中,我看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开始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内涵,逐渐爱上了中国。”美兰希望将来能把在中国所学贡献给伊朗与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交流合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特色‘名片’,留学生也是文化使者,以他们为媒介,有助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山科大党委书记罗公利说,“近5年来,学校有300余名留学生学成回国,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友谊的使者。”

罗公利表示,随着留学规模的持续增长,留学生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山科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展示出来,增强留学生在中国故事上的“参与度”,引导留学生全面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这方面,我们的理念可以概括为‘文化感知+文化实践+文化体验’,并持续探索‘课堂+基地’的留学生特色培养路径,这也成为高校留学生教育培养的创新性成果。”罗公利说。

《中国科学报》 (2024-05-14 第4版 高教聚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