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言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4-29
选择字号:
自然要览

 

生态性状多点引入驱动杂交物种形成

该研究将种群基因组分析与物种特异性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定位结合,研究了Heliconius蝴蝶杂交物种的形成。他们指出Heliconius elevatus是与双亲同域的杂交物种,并且作为一个独立演化的品系持续存在了至少18万年。

尽管与其中一个亲本Heliconius pardalinus之间的基因流动普遍且持续,使它们基因组的 99% 都发生了同质化,但剩下的1%遗传自另一个亲本Heliconius melpomene,且广泛散布在H.elevatus的基因组中,形成了与H.pardalinus不同的分化。

这些分化包含多种破坏性选择下的特征,比如颜色模式、翅膀形状、寄主植物偏好、性信息素和配偶选择等。这些特征将H.elevatus置于自己的适应高峰,并与双亲共存。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物种形成是由生态性状的引入驱动的,并且在多位点遗传结构下,基因流的物种形成是可能的。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263-w

用剥离包层超新星光曲线证实中心引擎活动

研究人员分析了54个被充分观测的剥离包层超新星样本的能量收支,并提出了统计上显著的、基本不受模型限制的观测证据,证明了其中大多数,也可能是全部,存在非放射性动力源。

研究人员考虑了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能量来源或者合理的系统误差,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存在一个长期的中心引擎,在爆炸后持续运行约103~106秒,并从观察结果中推断出引擎性能的限制因素。例如,如果中心引擎是一颗磁化的中子星,那么初始磁场约为1015G,初始旋转周期为1~100ms,这表明剥离包层超新星可能是磁星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262-x

科学家研制海上光学钟

研究人员报告了在移动平台上运行的光学时钟的尺寸、性能和环境敏感性的组合发展。这个35 l时钟结合了分子碘光谱仪、光纤频率梳和调控电子设备。3个这样的时钟在太平洋的一艘军舰上连续运行了20天,每天的计时误差在300皮秒以下。

这种时钟的性能与氢脉泽原子钟相当,但体积只有后者的1/10。在海上操作高性能时钟具有挑战性,并且对导航至关重要。上述研究成果标志着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预示着光学计时网络的到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225-2

量子霍尔体系中的一维超导体

该研究展示了最小扭曲双层石墨烯中畴壁在量子霍尔体系中支持异常强大的邻近超导性,使约瑟夫森结在接近超导电极的上临界场运行。

研究人员发现,临界电流是非振荡的,并且在整个量子化场范围内几乎不变,数值受限于驻留在畴壁内的严格一维电子通道的量子电导。该系统在量子化场中支持Andreev束缚态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探索提供了更多方向。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271-w

(李言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24-04-29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开发纳米孔糖测序新策略 即将发射!SpaceX猎鹰火箭的竞争者上线
看这座国家太空实验室有多不一般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