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瑞颖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3-4
选择字号:
角逐万亿级赛道,商业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点火升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田瑞颖

2月3日7时37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11星!

2月3日11时06分,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9星!

在近日举办的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两枚火箭于日前圆满发射的消息让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更令人振奋的,还有会上首次解读的《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8年,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引进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超过20家,建成两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和若干特色产业园,壮大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

“当今世界,商业航天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成为推动航天技术进步、带动航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展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姜杰说。

加速进入大航天时代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正加速进入大航天时代。欧洲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航天市场规模超42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占85%,到2030年,全球航天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7400亿美元。

我国的商业航天也逐渐进入“黄金时代”。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3%,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2024年将突破2.3万亿元。泰伯智库预测,未来10年,商业航天市场容量将达到12万亿元,形成全覆盖产业链。

2024年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一年。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部署2024年工作时也指出,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在不久前闭幕的2024北京两会上,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和商业航天的策源地。据统计,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在北京,其中独角兽企业有6家、上市公司有16家。过去一年,北京商业火箭公司取得了不少好成绩。但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2023年完成96次发射、全年发射质量达1286吨的成绩单相比,我国商业航天仍任重道远。

由此,行动方案提出,到2028年,北京商业航天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能级明显提升。面向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不断加强,形成一批原始创新成果。除了壮大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等目标外,还包括再用5年时间,形成可重复使用火箭常态发射能力,建成天地一体通导遥巨型星座体系,空天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打造商业航天良好生态

行动方案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多项重点任务。

突破火箭技术瓶颈无疑是重要任务之一。行动方案提出,力争3年内完成百公里级亚轨道火箭回收飞行验证,5年内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

这一任务是各商业航天企业竞争的重要方向。去年7月,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就成为使用液氧甲烷燃料并成功入轨的第一箭,并于12月成功复飞。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也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研制的力箭二号是一款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预计将于明年8月左右首飞,在研的太空旅游飞行器也有望在2028年实施首次载人飞行。

为了加快整个商业航天的发展,行动方案还提出,要加快卫星星座建设,提升低成本整星研制能力,加速地面运营与应用终端布局,推动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强化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打造多维度时空数字基座,推动空天信息规模化应用;搭建共性技术平台,积极推动重大科研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此外,还要开展政策先行先试,探索商业航天政策创新;构建人才高地,加快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形成“南箭北星、两核多园、京冀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强企业服务,提升对商业航天企业的服务能级。

中国长征火箭副总裁丁咏冰建议,北京市各区商业航天企业应秉持开放共享、产业协同的合作理念,摒弃无序竞争,共享共性技术实验资源,避免重复开展能力建设,营造聚焦技术研发、提高生产效率的氛围。

在银河航天董事长徐鸣看来,太空新基建时代的重要特征是“新四化”,即低轨化、低成本化、星座规模化和商业化。他认为,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一是要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二是要实现航天工业化。

资本热度逐渐回温

北京亦庄目前已聚集50余家航天企业,覆盖运载火箭、卫星研制、卫星应用、型号配套、地面设备、技术应用等领域,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0%以上,并取得商业航天领域多个“第一”。

在行动方案发布后,亦庄也出台一系列措施和方案,正式启动“参天计划”,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商业航天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8年北京亦庄形成商业航天500亿级产业集群,再用5年时间,发展成为“千企联动、千星入轨、千亿营收”的商业航天创新集群。

为了从资金方面提供护航,亦庄提出搭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赋能体系,用好用足国家基金、市级基金和区级基金等金融工具,不断扩大商业航天产业的基金规模,为产业成长注入力量。去年5月,亦庄设立了产业升级基金,首个项目就投资了商业航天企业。

政策支持和产业配套服务的双轮驱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业航天企业。在大会现场,亦庄集中签约重点产业项目、重点投资项目、共性平台项目、战略合作项目四大类共17个项目。北京市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筹)也在亦庄揭牌落地。

据了解,2019—2021年是航天产业投资的高峰期。由于多家企业在2022年遭遇发射失败,商业航天融资迎来低潮。随着国家在2023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商业航天方面的资本热度逐渐回温。

针对商业航天的高风险难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推出《商业航天发射保险贴费暂行办法》,对于企业购买的商业发射保险给予50%的补贴。政策出台以来,已累计支持了41个商业化发射项目,支持金额超过1亿元。

“商业航天带来了一次工业变革,让航天的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成为可能;商业航天带来了一次供需变化,让航天与大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商业航天带来了一次产业演进,让原创性应用成为可能。”姜杰表示,在关注商业航天规模的同时,更要重视原创性应用,“造福人类才是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中国科学报》 (2024-03-04 第3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上万株黄瓜中“挖”出隐形宝库 天问二号探测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定制生物墨水3D打印出人类胰岛 这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