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宇宙再电离的大多数光子来自矮星系
宇宙再电离是宇宙大爆炸后约600~800 Myr从中性氢到电离等离子体的主要相变,但人们对确定驱动宇宙再电离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一些模型表明,类星体的高电离发射率和逃逸分数(fesc)支持其在推动宇宙再电离中发挥作用。
另一些人提出,明亮星系的高fesc值会产生足够的电离辐射来驱动这一过程。最后,一些研究表明,当与电离效率和fesc的恒星质量依赖模型结合时,微弱星系的数量密度可以有效控制宇宙再电离。然而迄今为止,由于低质量星系极其微弱,尚未对其进行全面的光谱研究。
研究组报道了在再电离时期对8个超微弱星系(在一个非常小的场中)的分析,绝对星等在MUV≈-17等和-15等之间(低至0.005L*)。结果发现,在宇宙的前10亿年间,微弱星系产生了log[ξion (Hz erg-1)]= 25.80±0.14的电离光子,比通常假设的值高出4倍。
如果这个场代表了微弱星系的大规模分布,那么电离光子的速率就超过了再电离所需的速率,即使fesc为5%数量级时亦是如此。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043-6
超分子聚合物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类晶簇
生物聚合物的液-液相分离(LLPS)最近被证明在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无膜细胞器形成中起着核心作用。LLPS和大分子凝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持续研究的一部分。合成的超分子聚合物是大分子的非共价拥挤物,但鲜有报道其发生LLPS。
研究组发现,通过合成组分的超分子聚合获得的连续生长的原纤维,通过熵驱动的途径负责相分离成高度各向异性的水性液滴(类晶簇)。受右旋糖苷浓度调节的拥挤环境不仅影响超分子聚合动力学,还影响LLPS的性质,包括相分离动力学、形态、内部有序、流动性和最终类晶簇的力学性能。
此外,基底-液和液-液界面被证明能够加速超分子聚合物的LLPS,可产生无数的三维有序结构,包括表面高度有序的微米长的类晶簇阵列。几种超分子聚合物证明了超分子聚合控制新兴形态的普遍性和诸多可能性,开辟了一个从稳定LLPS的高度结构化水溶液到纳米级软物质的新物质领域。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034-7
网络图像放大性别偏见
每年,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花在观看网络激增图像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每天有数百万人下载来自谷歌和维基百科等平台的图片,还有数百万人通过Instagram和TikTok等社交媒体进行互动,主要为交换视觉内容。与此同时,新闻机构和数字广告商越来越多地通过使用图像在网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人们对图像的处理相比文本速度更快、更含蓄、更容易记住。
研究组指出,网络图像的兴起大大加剧了性别偏见,在统计普遍性和心理影响上均是如此。他们从谷歌、维基百科和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的100多万张图片以及这些平台的数十亿个单词中,研究了3495个社会类别(如“护士”或“银行家”)的性别关联。
结果发现,在两性的社会类别中,性别偏见在图像中始终比在文本中更普遍。同时,有记录的女性网络代表性不足,这种不足在图像中比在文本、公众舆论和美国人口普查数据中要严重得多。最后,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预注册实验表明,在谷歌上搜索职业图片而非文字描述会放大参与者信念中的性别偏见。
消除这种大规模转向视觉传播的社会影响,对于发展一个公平包容的互联网未来至关重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068-x
(未玖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24-03-04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