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刘晓倩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2-26
选择字号:
地震后,树木生长有何变化?

 

本报讯(记者韩扬眉 通讯员刘晓倩)地震之后,地质结构会发生巨大改变,作为“地球之肺”的森林,不同区域的树木生长又将如何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梁尔源等,通过建立全球树轮年表与1900年以来地震事件的时空联系发现,在中纬度地震带相对干燥的地区,地震后10年内树木生长量显著增加;在年降水量相对较大的区域,树木生长量显著降低。该研究为探索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近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姗介绍,全球山地森林面积大于9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23%,多数位于地震带上,常受到地震等地质活动干扰。

树轮可以记录长期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地震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天然载体。研究团队根据树轮样点受地震影响情况及地理位置,结合气候特征,将全球山地森林划分为7个研究区域,在树轮宽度序列中分离出地震等干扰信息,探究了地震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全球多个研究区,地震后出现树木生长量增加与减少的样点,在气候条件或地形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在中纬度多个研究区,地震后多年平均树木生长量增加的样点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或不利于降水储存的地区;而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地震后多年平均树木生长量普遍下降。

证据表明,地震扰动后产生地表裂隙与松动的树根或岩石、土壤的接触面,有利于大孔隙流的形成,增加生长季降水入渗;在降水较多的地区,过度增加的入渗可能引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不利于树木生长。

该研究表明,地震可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影响降水再分配过程,从而影响长期树木生长趋势,揭示了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多圈层链式响应的时空过程,是体现地球系统过程与功能的典型事例。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4-01380-x

《中国科学报》 (2024-02-2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