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益东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2-22
选择字号:
让一流人才脱颖而出,原创大摸底是关键一招

 

■刘益东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的原始创新,加强原始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科教界的重中之重与当务之急,因此,应该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加强原始创新的政策。

但是笔者认为,目前,重视原始创新往往只是重视获得权威大奖的原始创新,此外的大部分原始创新及其完成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局面不扭转,原始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关于原始创新的流行说法是,“原始创新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这是比较模糊的,如果据此定义,许多成果都自认为或被推荐为“从0到1”,盘点出来的原始创新成果会参差不齐甚至鱼目混珠。

实际上,原始创新是指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开辟新领域、引领新方向的重大创新,是源头活水,是“从0到1”,且“1”须为新领域、新方向。我国“973”计划研究组的专家也认为,原始创新是指开拓新领域、引领新方向和孕育新学科的重大创新。对原始创新的这种理解也是国际学术界与科技史上的共识。

原始创新的概念界定清楚了,一流人才的标准也随之明确—— 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始创新的杰出人才,做出一项原始创新成果就足以认定。所谓拔尖人才、顶尖人才就是因为有“尖”——原始创新成果,才能被视作一流人才。(注:本文所述一流人才、一流学科,均指世界一流)

笔者认为,关于原始创新,有五点需要厘清。

一是完成原始创新包括三个环节:做出-发表-承认,在得到承认之前,它不是原始创新,只是一个普通成果,甚至只是一个“错误”。

二是依据权威大奖认定原始创新固然有效,但有三点不足:获奖时间滞后、大奖覆盖面窄(不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综合研究等没有设置大奖)、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缺少公平获奖机会。目前这种只重视获大奖的原始创新的现象,埋没了多数最该得到重视的原始创新,忽视了最该得到重视的原始创新主力军。

三是原始创新者与擅长发表国际顶刊论文者,除少数重叠外,多数情况下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做出原始创新的一流人才,在科研上敢啃“硬骨头”,十年磨一剑,力图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重大发现,在国际顶刊上发表论文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事项,他们不屑于或不善于“凑论文、拼关系、争帽子”。

四是原始创新是拥有卓越创造力的一流人才的作品,曲高和寡。原始创新者在“五唯”环境中是弱势群体,正如徐匡迪院士所指出的,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五是展示原创成果的诸要点可凸显其原创性,一目了然。“原创成果四要点”包括:标志贡献一句话及突破点四要素,发表同题系列论文论著或专利清单,获奖、转载、引用、受邀报告等学界好评,国际国内同类工作的盘点比较及优势。这些特征鲜明、高下立判。

综上所述,澄清原始创新的内涵,认清原始创新的特点,即可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排除“五唯”干扰,使做出原始创新的一流人才及时脱颖而出。

目前不少高校重金揽才,动辄用几千万元、上亿元延揽“高帽”人才,为的是争取资源、争取大项目,为的是让“高帽”人才多发表国际论文和顶刊论文,以巩固、提升高校及专业的国际排名。高校与“高帽”人才互利互助、各得其所,这就是“互利”机制,体现出高校对“高帽”人才的高度重视。

遗憾的是,这种互利机制与加强原始创新无关,浪费严重。我们需要的是促进原始创新的“互利”机制。例如,如果自上而下明确地将原始创新的数量及分布列为“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指标,原始创新者将成为高校争相礼聘的“香饽饽”。

笔者建议,相关部门进行原创大摸底。注明原始创新是开辟新领域、引领新方向的重大创新,“从0到1”的“1”是新领域、新方向,可杜绝包装假冒;加之填报“原创成果四要点”,使原始创新成果表述规范、有据可查。

同时,笔者建议甄选一流学科建设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应为做出过原始创新的一流人才,只有如此,才可能在国际前沿引领学科发展。

概念澄清(何谓原始创新)、专业保障(在专业学者群体内盘点)和自上而下(由政府部门发布文件),可确保大摸底的质量与效果。而勇于先试先行的高校将在一流人才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原创大摸底是破“五唯”立新标的关键一招,可让大材小用、大材中用的一流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与科技实力、智库实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4-02-22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