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2-2
选择字号:
 陈楸帆:我和AI合著的小说“打败”了莫言

 

2023年,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发展速度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为过。相比过去,AI对于我们而言已不再是遥远的“科技话题”,而是切实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无法回避。有人担忧AI会让人类失业,也有人乐观地认为未来淘汰的是不会使用AI的人。

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在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AI的“先行者”。2017年,科幻作家陈楸帆便开始尝试与AI合作撰写科幻小说,并成为“打败莫言”的人;工程师关鹏在学生时代苦于传统编辑器的不便,“斗争”半年后,运用AI研发出一款新的编辑器,解决了一系列bug;心理咨询师王曦尝试用AI开发心理剧帮助人们更好地缓解心理问题。面对AI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选择积极拥抱,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机会。就像陈楸帆所说,未知是最迷人的,而AI帮助每个人挖掘和发挥自我的独特性。

■本报记者 韩扬眉

登顶“AI文学榜”榜单!2019年初,在《收获》杂志和《思南文学选刊》联合举办的一次评选中,科幻作家陈楸帆与AI合著的短篇科幻小说《出神状态》排名第一,以0.0001分的优势战胜“榜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小说《等待摩西》。

陈楸帆笑称,这篇小说让他成为“打败”莫言的人。有意思的是,不但这次的参赛作品《出神状态》是陈楸帆和AI合著的,这次比赛的评委也是AI。

自2022年底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横空出世后,用AI帮助文学创作已非新鲜事,但陈楸帆的尝试更早,始于7年前。

未来的机器将更深入地卷入人类创作

2017年,陈楸帆受中信出版集团邀约,写一本名为《人生算法》的短篇小说集,探讨人与AI的故事。他突然灵光一现:为什么不用AI参与创作呢?于是,曾在谷歌任过职的陈楸帆找到他的工程师朋友王咏刚,开始了一场写作实验。

这年谷歌刚发布了重注意力机制与Transformer算法——类似今天ChatGPT基础架构。在此基础上,两人在各大技术论坛上寻找开源代码,开发模型,然后用陈楸帆创作过的小说和网络上的素材进行训练,被称为“陈楸帆2.0”。

“当时开发的模型非常初级。”陈楸帆回忆道,模型创作出的文字连简单的人称都搞错,人物关系里谁是谁、彼此什么联系也不清楚,“我创造一个情景,去配合AI完成一个故事,实际上我和AI的主次关系是颠倒的”。

这次尝试虽然不那么成功,但从那时起,陈楸帆就开始关注AI大模型在写作上的应用。

陈楸帆让机器学习了他的上百万字作品后,AI程序“陈楸帆2.0”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和主语,每次自动生成大约几十到一百字的段落。于是,陈楸帆与它共同创作了作品《出神状态》。

《出神状态》的灵感来源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主题是大瘟疫。故事记录了主人公去上海图书馆还书途中的见闻、思想,探究了通信中断与紧急状态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将自己创作的段落与AI创作的段落分别做了标注。

“没想到《出神状态》战胜了《等待摩西》,真是比科幻还要科幻的惊喜。这也让我醒悟到,未来的机器将更深入地卷入人类创作中,未来的内容版图也会变得更加复杂、暧昧而有趣。”陈楸帆告诉《中国科学报》。

2020年,陈楸帆再次尝试,借助一个新开发的科幻小说大语言模型,用包括刘慈欣、韩松等作家不同风格的科幻小说训练,还邀请了其他作家参与尝试用模型创作小说。

在陈楸帆看来,2020年的大语言模型相比2017年有了质的飞跃,“有的作家认为AI写出来的东西达到了人类的平均水平,有时还会有奇思妙想的语句”,比如AI说“北京像一个黑洞,因为你在路上,你的时间都不知道花到哪儿去了”。陈楸帆说这种让人类深有同感的话语,从AI的“嘴”里说出来非常具有讽刺性。

AI有可能帮助我们“跳出惯性”

ChatGPT诞生后,陈楸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探索如何与ChatGPT更好合作,每天不断地和它对话。

“我并不想让它非常了解我,我期待看到我所没有想到的。”陈楸帆说,跟ChatGPT合作肯定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简单粗暴的“复制粘贴”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人跟机器共生的、共同写作的过程。

陈楸帆用“头脑风暴”形容他与AI的合作方式。

他的经验是,不要预设太多,甚至越模糊越好,让AI提供多个方向,而且每个方向相差越远越好,再从中筛选最有感觉的方向,并进一步细化。

“人总是容易被思维惯性束缚,AI有可能帮助我们跳出惯性。”陈楸帆在创作过程中,当直觉告诉他哪里需要AI的参与,他便“即兴”地由AI创作,“我不会修改AI创作的内容,让其保持原有状态”。

最近他正在写一个儿童科幻,内容是一个非常懂AI的城市女孩去一个原始村落,遇到一个少数民族女孩的故事。他用ChatGPT描绘了未来AI城市的样子、女孩一天的生活场景,写出来的内容非常像作家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于是,陈楸帆把文本再回输进去,要求ChatGPT增加文学性、哲学思考、生动的比喻,ChatGPT就根据这些要求修改。陈楸帆甚至要求ChatGPT用美国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笔触写一个海啸的场景,虽然出来的文字不一定都能用,但给了他一些“感觉”。

在陈楸帆看来,和ChatGPT一起写作就像一个开放的写作实验,与它不断对话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场景,再加上设计的人物,借由ChatGPT,人物和场景之间发生的故事就此展开了。

陈楸帆说,让AI参与创作,其实更多的是寻找可能性,而非强化我们已有的东西,“扔进去几个关键词,让ChatGPT自己生成内容,反而会激发更多的灵感。创意就是发现未知,而未知是最迷人的”。

AI时代,每个人都应挖掘独特性

面对AI这样的新事物,陈楸帆的第一反应是拥抱和探索,他很享受学习的过程,乐于思考这个时代中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哪儿,努力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优势变得更强大,从而不可替代。

陈楸帆认为,人与AI写作没有特别大的差别,都是信息处理转化的过程。区别在于,人有五官、五感,有许多非常微妙的感觉,人类有很多自己都不知道的思想意识。但AI目前都没有,AI本质上是一个计算性的模型,“AI甚至有些轴,非常笨拙”。

陈楸帆还通过人与AI创作的不同,对自己的写作作了反思,他看到人类的边界、惯性在哪里,思考原创性的边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包括知识产权如何界定、怎么尊重被采集数据的作者等。

“AI的出现,鼓励了人挖掘自我的独特性。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向内挖掘自己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教育不在于规划,而在于找到每一个人的独特性。”陈楸帆说。

《中国科学报》 (2024-02-02 第4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