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冯丽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毕鸿燕团队基于1986年1月至2023年3月间针对口吃和阅读障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与形态学分析研究,对118篇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这两种语言障碍存在共同的脑神经机制。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临床与健康心理学期刊》。
发展性口吃和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影响最为广泛的语言障碍,也是科学界、教育界和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语言障碍类型。口吃是一种典型的口语产生障碍,其特征是口语音节的不自主重复和延长,而阅读障碍是一种典型的书面语言加工障碍,其特征是尽管智力正常,且享有正常的教育条件,但仍然难以发展出熟练的阅读和书写技能。
大量脑成像研究从脑功能和脑结构角度揭示了与口吃和阅读障碍相关的多个脑区异常,为揭示两种发展性语言障碍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一些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结果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的脑神经机制。
大脑功能方面的研究显示,存在这两种语言障碍之一的患者在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顶下小叶等脑区表现出激活减弱。他们进一步区分儿童与成人,发现儿童在左侧颞下回、左侧顶下小叶、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中回及左侧额下回出现激活减弱,而成人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扣带回出现过度激活。这表明左侧颞-顶区与额叶语言功能区激活不足可能是语言障碍共同的缺陷机制,而右侧运动与执行控制区过度激活可能反映了语言障碍共同的代偿机制。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显示,仅儿童左侧额下回灰质体积减少。这表明左侧额下回结构异常可能是儿童语言障碍共同的结构基础。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左侧脑岛和左侧颞顶叶区之间功能连接的中断,可能是发展性语言障碍的重要神经回路。
研究揭示了口语与书面语两种典型语言障碍共享的脑功能和脑结构异常,支持了跨语言类型和跨语言模态存在共享神经标记物的观点,为理解发展性语言障碍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语言障碍的跨诊断技术提供了脑神经层面的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ijchp.2024.100519
《中国科学报》 (2024-12-12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