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3
选择字号:
一个学生活动,何以维系三国三校30年

 

■本报记者 温才妃

“PPT的最后一页没有致谢,学生讲完就下台了。”这一幕让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孙建中看傻眼了。这是多年前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场景。

为什么国际学术交流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在中国学生的脑子里却没有概念?孙建中思考了良久:“一是中国学生没有经历过国际学术交流环节,不懂相关规范;二是中国学生羞于表达,做了100%,却只表达了50%。”

“实验室中的科研固然很重要,但国际语言的表达、学术规范的遵守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一部分。”他说。

至于怎么弥补这一“短板”,还要从他负责了10多年的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说起。

人工智能与三国三校

“去医院好费劲,有没有更便捷的看病方法?”包着白色头巾的印尼学生正饰演一位上医院看病的老奶奶,一位“小护士”赶紧上前搀扶,由此引发对更便捷的看病方法——医学+人工智能(AI)的话题讨论……

舞台上的情景剧让人忍不住感叹,原来学术研讨会也可以这样活泼。

在举办30年后,不久前,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又兜兜转转回到了它的发起院校之一 ——江苏大学。

上世纪90年代,国内高校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学生层面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还很稀少,即便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屈指可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位于小城镇江的江苏大学,却在1994年与日本三重大学、泰国清迈大学一拍即合,共同支持一项跨三国、跨三校的学生活动,这就是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

首届会议在日本三重大学举办,此后每年一届,由三个国家的大学轮流主办。

2010年,在美国工作了15年的孙建中入职江苏大学。由于国际学术交流的经验颇多,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接力棒便交到了他的手中。

江苏大学原校长袁寿其告诉《中国科学报》,从开办之初,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便固定了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四大关乎人类命运的主题,每年由承办方提出一个自由命题,相当于是“4+1”。“1”体现了时代特点,生态、生物信息化、“一带一路”倡议……直至2024年,江苏大学把主题定为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自索马里的江苏大学本科生苏博把目光对准了医学+AI。“使用AI收集数据,帮助设计新药和疫苗,我希望用医学+AI帮助我的家乡预防传染病的扩散。”

印尼茂物农业大学研究生潘家兴关注了本国碳排放高的问题。“我们希望国家对碳排放有所管控,也希望用我们的微薄之力开发出绿色、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比如用纸吸管代替塑料吸管。”

广西大学研究生张一帆思考的是如何借助AI,让同声传译以声音的方式输出。“市面上更多是以文字输出,能否直接以声音输出,进而取代同声传译这一职业?”

……

在孙建中眼中,这些问题的背后,绝不是学生在台上作报告这么简单,“支撑它的是一套育人体系”。

训练的是学生的科学思维

如今,中外学生在台上对答如流,台下也能打成一片,但以前大部分中国学生并不是这样。

某年,他们在日本举办活动,中国高校的报告竟然一个都没有入围。“零入围”让孙建中感到脸上无光,在会场便开始反思问题所在。

“我发现,问题出在学生的表达、交流背后的思维上,不是学生的科研做得不够好、创意不够精彩,而是不会用科学语言规范地回答问题。”孙建中告诉《中国科学报》。

比如,有些学生说起科学原理没完没了,但国际交流场合往往只需点到为止,不用过度解释原理;有些学生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却忽略了观点面前人人平等;还有些学生盲目崇拜权威,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年,回到学校的他随即办了一个工作坊。“知识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但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不经培养不会自动生成,而是要经过大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他手把手教学生。

比如,英文表达的最后一页是感谢导师、感谢项目的赞助者;做科学交流要阐明问题所在、研究背景,讲清楚创新点、提出解决方案……每期工作坊通常有15名学生参与,晚上、周末、暑假……孙建中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无偿给他们做完整的科学思维训练。

作为一个“农村娃”,江苏大学研究生于素洁最初是不敢开口讲英语的,但孙建中鼓励她参加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经历了层层选拔,于素洁加入到孙建中的工作坊中。

2019年,站在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于素洁的报告收获了阵阵掌声。“我做到了!”她激动地说。

达成了这个小目标后,孙建中又鼓励她去法国读博。“既然你已经了解了国际学术交流,何不再进一步?”于素洁点点头。临行前,她亲手制作了一本相册,起名为“我们的故事”,上面图文并茂,记载了她与孙建中互动的点点滴滴。

《中国科学报》记者联系到于素洁时,她正在法国留学,“是孙老师、是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让我树立信心、改变思维习惯,我因此终身受益”。

于素洁只是孙建中辅导的众多学生之一。曾参加过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毕业生中,已经有人成为国家级人才、教授。孙建中也因多年辛勤付出,获得了研讨会颁发的“终身贡献奖”。

是“学术研讨会”而非“比赛”

正如前文所述,在今年的研讨会上,针对会议主题提出想法的,已经不限于“三国”的学生,这是由于经过30年发展,如今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近年来,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孟加拉国等国高校陆续组团参加研讨会,三国三校已经变成了多国多校,但它的中文名始终没有变。

“它已经成为江苏大学‘走出去’的一张名片。”袁寿其说。

以该研讨会为纽带,江苏大学与清迈大学合作建设的“一带一路”中泰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纳入我国科技部管理系统;江苏大学与三重大学合作共建了中日运载装备与智能运维国际联合实验室、农业废弃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

孙建中表示,尽管每届研讨会都颁发项目奖,但他们始终将其定义为“学术研讨会”,而非“比赛”,“为的是减少胜负之心”。

江苏大学研究生黄玮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分享了一个小细节。分组时,会方特意将人员打乱,她所在团队的成员来自中国、日本、印尼、泰国。“我们抽到的题目是关于粮食安全的,真正准备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

怎么在短时间内形成想法?他们采用了一个民主的办法,谁的方案好用谁的。最后,大家公认最好的方案是印尼学生提供的,后者很痛快地领了制作PPT的任务,并答应在第二天发给大家。

然而,直到第三天正式汇报,所有人才看到PPT。“第二天我们等不到PPT,中国学生倍感煎熬。泰国学生却安慰大家说,‘不应该看重分数,更应该享受过程。如果实在等不到PPT,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上去讲几分钟’。”黄玮回忆道。

“印尼学生领导力强,泰国学生沉稳,日本学生团队协作力强,中国学生思维敏捷。当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做一件事,会让你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以及信任与挑战‘不可能’。”黄玮说。

《中国科学报》 (2024-12-03 第4版 高教聚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深部脑刺激促脊髓损伤者康复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