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在课堂上。 国防科大供图
■本报记者 陈彬 通讯员 乌力更
国防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国防科大)空天科学学院教授王鹏的课堂总是充满一股“硝烟味”。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国防科大人”,从本科入校到博士毕业、从参军入伍到主动申请转改为文职人员,王鹏始终没有离开过这所军中名校。然而,无论身上是否穿着军服,只要作为国防科大的教员站在讲台上,他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便一定来自真实战场。这是他的课堂上满是“硝烟味”的重要原因。
不过,这并不是“硝烟味”的全部来源。
思考最多的问题
“你们的方案为什么这样设计?有什么依据?性能提升了多少?”“你们这么搞,理论上看起来合理,但实际工程应用根本行不通……”
在如今的大学课堂,如此直白的争论和质疑并不常见,但在王鹏的课上,类似的争论却几乎会在每节课上发生。更重要的是,提出质疑者往往并不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反而是坐在台下的学生;站在讲台上的也不会是老师,而是另一组正在“授课”的学生。
此时,王鹏站在一旁,认真地看着这两组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剑。
这就是他设计的“翻转课堂”。
王鹏并非从一开始就尝试翻转课堂。10年前,当他第一次走上讲台时,脑子里想的还是怎样凭自己的努力把课上好,以至于上课的第一天,他是背着摄像机走进教室的。
“我想把自己授课的情景录下来,回去翻看录像,从语态、语速、语调到授课内容,逐一分析有哪些问题和需要加强之处。”王鹏回忆说。
作为课堂上的“编外人员”,那台摄像机“听”了王鹏一年的课。其间,王鹏的授课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他在各类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然而对于这些成绩,他却并不十分满意。
“在授课中,我慢慢发现,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改进授课方式,虽然可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但很难真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王鹏告诉《中国科学报》,“如果学生不想学,老师即便课讲得再好,学生依然可以做一个‘低头族’。”
如何真正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理解课程内容,成为那段时间他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恰在此时,随着慕课在国内高校普及,翻转课堂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熟悉和接受。王鹏忽然发现,这种模式不是刚好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吗?
翻转课堂的四个环节
所谓翻转课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程知识,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获得对知识更深层次理解的一种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看似不难,但要将其核心优势发挥出来却不容易。
“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在刚开始的那两年,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主动性并不高。”王鹏说,“我所教的班级有50多名学生,你让其中几名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发言,甚至到讲台上讲解并不难,但其他学生怎么办?他们能不能得到锻炼?”
好在军人出身的王鹏,对于“克服困难”并不陌生。经过几年的摸索后,他慢慢找到了一套适合于自身的翻转课堂模式。
“如今,这套模式已经基本固化下来。”他说,该模式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前自主学”,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在上课前提前学习课程内容。为方便学生完成这一环节,他还提前将课程录成慕课,让学生可以随时学习。
自主学习完成后,第二个环节便是“组内互助教”,即在每小组的五六名学生中,安排一位“主讲人”对课程进行重点讲解,其他组内学生在“听课”后给出修改意见,组内充分交流互动。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翻转讲”。课堂上邀请至少两组学生走上讲台,对课内知识点进行讲解。其他组学生也要通过录音或录视频的方式,确保其完成这个环节,从而实现翻转课堂的“全员参与”。
此处有一个问题——学生无论怎样预习,都难以保证其对课程内容的完全掌握,如何能让学生的研讨能够覆盖知识点的所有核心关键内容?
“这一点单凭学生很难做到。”为此,王鹏会事先对课程进行认真梳理,提炼出其中的所有核心知识点。“学生的讲解通常可以覆盖其中的大部分,至于被遗漏的内容,我会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查漏补缺’。”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王鹏基本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全员参与,以及对核心知识点的全覆盖,但这并不算结束。
“最后一个环节是‘师生共同评’。”王鹏解释说,在该环节中,他要求学生对台上同学的讲解或讨论效果进行评价。“因为学习是分多层次的,从最开始的识记、理解,到应用、分析,再到综合、评价,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评价、交流,最终达到学习的最高层次。”他说。
在王鹏看来,翻转课堂的核心概念就是让学生当“主角”,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将课堂的整体生态从“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听”,变成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既讲又评”,甚至彼此间产生辩论,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吸收知识。
那么,这门课的实际效果如何?
教学需要不断“打补丁”
王鹏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并非完全受慕课的影响。
早在读书时,他就曾担任过多门课程的课代表。那时,他经常做的一件事便是给同学讲题。在此过程中,他已经发现这种“知识输出”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比你坐在教室听老师讲的效率要高很多,效果也好很多”。
“这种现象也直接反映在翻转课堂上。”王鹏说。
吴磊磊目前正在国防科大研究生院读研,从事飞行器控制方面的研究。但在本科阶段,他在飞行器控制方面的专业基础并不算扎实。这让王鹏对他多了一份关注,并在翻转课堂上点名要求他讲解部分内容,做一次“小教员”。
“我很少在很多人面前发言,更别说还要讲解一部分自己并不了解的课程。”吴磊磊告诉《中国科学报》,领到“任务”之初,他只能反复研读教材,针对每个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慕课反复尝试讲解。正是在一遍遍自我学习,以及与小组同学的反复沟通中,吴磊磊对于课程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深入。
“自己讲的内容,记得格外深入,效果格外好。这是我们班所有学生的一个共识。”吴磊磊说。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多年前,王鹏刚刚尝试翻转课堂时,这种授课模式还是新事物,很多高校教师纷纷尝试。然而,并不是每位老师的尝试都取得了效果。那么,王鹏的成功“秘籍”是什么?
“最重要的就是盯着教学效果,不断对教学方法‘打补丁’。”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模式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要随时调整,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在从事翻转课堂教学的前两年,王鹏并不强制学生提问。“我原本认为学生既然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当课堂上遇到问题时,自然会提问,但事实并非如此。”
“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并不会主动提问,但没有提问便没有交流。”于是,王鹏便特意设置了提问环节,要求每组学生至少对“主讲者”提出一个问题。
让他没想到的是,当有学生起带头作用后,其他学生举手提问的现象也慢慢多起来,最终形成了一种课堂习惯。
“作为老师,上好每一门课无疑是本分,但如何才能把课上好却是一门大学问,这方面并不存在‘标准答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这点对于每位老师都是至关重要的。”王鹏说。
《中国科学报》 (2024-10-29 第4版 高教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