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 |
长臂猿濒危程度远超大熊猫 |
|

范朋飞在作演讲。雷锦萍供图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全世界有20种长臂猿,在我国有7种,总数不足1800只,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濒危程度远超大熊猫。”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在格致论道讲坛上指出,“两岸猿声啼不住”已成绝响。
当天,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州物联网研究院承办的“格致论道·湾区”第24期在广州市海珠区举行。本期主题为“如果时间会说话”,包括范朋飞在内的5位科学家,为公众讲述了他们上下求索的故事。
“长臂猿非常警觉,此前中国并没有长臂猿习惯化的经验,无法习惯化,便无法靠近。”范朋飞表示,长臂猿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2003年起,他便开始在云南无量山区观察西黑冠长臂猿,花了整整18个月,终于成功习惯化世界上第一群长臂猿。
在固有认知里,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长臂猿是一夫一妻制,但范朋飞发现西黑冠长臂猿却是一夫二妻制。他通过详细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长臂猿主要以果实为食物,而无量山地区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果实非常匮乏,西黑冠长臂猿为了生存就大量取食树叶,这大大降低了种群内的食物竞争,为一夫二妻制提供了可能性。
范朋飞团队还采集了西黑冠长臂猿种群粪便样品,通过DNA分析它们的亲缘关系,发现群内的“二妻”是母女关系,这种亲缘关系可以缓解雌性之间的竞争,而且雌性可以通过群外交配回避近亲繁殖,这再次佐证了西黑冠长臂猿的一夫二妻婚配制度。
此外,2007年起,范朋飞团队便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云南省高黎贡山开展长臂猿的研究,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个长臂猿新种,并把它命名为“天行长臂猿”,这也是首个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的猿类物种。
“目前长臂猿栖息地退化严重,它们还面临非法捕猎等威胁。”为了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保护长臂猿,范朋飞团队成立了国内唯一专注于长臂猿保护的公益机构——云山保护,并拍摄长臂猿纪录片《天行情歌》。他希望未来能再现“千山长青,猿声常鸣”的场景。
《中国科学报》 (2023-08-17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