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雯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8-17
选择字号:
马跃:以出版为业,促科学传播

 

马跃   受访者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杨雯

“我回国近三年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我愿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我的年纪已过七十,为什么我在此时刻申请入党……我的年龄确实大了些,但还想以有生之年在党的领导下,接受党的教育,能为人民做些事”……质朴真挚的表达、力透纸背的书写,钱学森、钱临照等100名著名科学家的誓词,被翻印收录在《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中。

这部荣获2021年度“中国好书”的图书背后,凝结着科学出版社以社科党支部书记、经管分社社长马跃为代表的众多编辑的心血。

今年是马跃来到科学出版社的第17个年头,也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19个年头,更是他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一年。从一名藏身图书背后、在学者与读者间沟通“架桥”的专业编辑,到发掘重大选题、推进科学精神传播的编辑部带头人,他的故事,也是众多科学文化出版人的故事。

初涉出版

生于1981年的马跃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出版事业产生了好感。童年时,家中有一位长辈是连环画出版社的编辑,不时给孩子们寄去连环画册。画册里,有三国、水浒的英雄好汉,也有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异彩纷呈的故事在马跃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

2006年,马跃从山东大学管理学专业硕士毕业,身边的同学大多去了金融行业、国企、事业单位等,而马跃渴望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成为同届中唯一进入出版行业的人。

经管类图书的选题策划常常与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相结合。马跃参与策划的第一本书,是2007年出版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汪寿阳等著的《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研究》。大宗国际商品在当时是一个热门话题,在今天也依然有着参考意义。“这本书涉及大宗商品和中国话语权,在国家安全、金融战略等方面至今依然很实用。”马跃说。

身在有“科学家的出版社”之誉的科学出版社,马跃对老科学家的故事耳濡目染。在早年的编辑生涯里,令马跃印象深刻的一次策划是“中国质量管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2011年出版的自传《感恩录:我的质量生涯》。他在家中与马跃共同整理在美国求学、在工厂调研等的照片和素材,手写了50多万字初稿,并认真对每一页的图文排版提出意见。

“我当时才毕业五六年,就有机会接触到这么资深的科学家,他的经历非常精彩,对待成书的态度也非常令人感动。”马跃说,这令他深深感受到,有更多老科学家的故事和精神应当被挖掘、传播。

牢记使命

2020年6月,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在“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老科学家入党志愿书联播”的H5策划,质朴真挚的语句在社交媒体上热传。马跃立刻认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图书选题,便找到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开展合作。

但成书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历史和年代的原因,不同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被不同单位保管,有的在大学或科研院所,有的在档案馆,还有的有保密要求。编辑们四处走访,收集到100名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或原件、或复印件、或公开出版物曾刊登的照片资料。

而后,编委会组织了院史专家、党史专家和出版专家对资料进行编撰和审核,介绍科学家入党时所处的时代背景。2021年,中国科学院部署“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编辑们的多线协作之下,2021年5月《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顺利出版。

图书甫一面世,就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引发热烈反响,社会各界读者深受感动,在网上纷纷写下“老一辈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对祖国的奉献令人敬佩感动”“为前辈们的精神而动容”等读后感,还有读者给编辑部寄来情真意切的手写信。

此外,《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被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连续3年选为新生入学教育用书,成为这些科技人才后备军的科学家精神教育的“第一课”。该书还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好书荐读”推荐名单,相继获得2021年度“中国好书”、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等。

职业理想

《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是马跃近年来主导策划的另一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图书。

“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设立了“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百余位院士专家,力求描绘出我国碳中和的框架路线图。马跃组织了跨学科的编辑团队,同专家团队数次沟通,最终形成了这本“给公众看的碳中和高端科普书”。

《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收获的好评,可以说是马跃及其带领的经管编辑团队在业务上深耕、厚积薄发的结果。作为社科党支部书记,马跃密切关注党中央和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重大决策部署,力主将支部工作和业务讨论紧密结合起来。比如,编辑部日常订阅的杂志有《求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等,它们是编辑们主动发现线索、策划图书选题的重要来源。

马跃说,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中,编辑的工作方式比较“内秀”,更习惯于和专家一对一交流,而主动接收外界信息、策划选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现在我们鼓励编辑加强业务学习和对信息的了解,主动发现一些线索。”

在这方面,马跃带头严格要求自己,一边在编辑岗位上工作,一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加强学术素养,在出版领域精进。

“编辑不会在某个学术问题上特别深入,但他对学术界、对学科前沿方向的了解,可能比专家更多。”马跃说,“我们现在鼓励编辑多参加学术会议、融入科研活动,只有加深自己对学术的理解,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好的编辑和出版者。”

以马跃为代表的出版人,正在为科学向公众的传播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23-08-1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