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8-15
选择字号:
站在新起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写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

 

樊杰

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在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我深刻体会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新阶段,必将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如果说,我国经济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国家走过的道路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那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对全球人类文明的重大创新性贡献,为全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树立了中国样板。主要理由有三个。

其一,中国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较发达国家同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严峻、解决难度更大。发达国家在这个发展阶段通常以局域环境问题为主,广域环境质量水平和全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而我国环境与生态质量水平同时下降、环境问题局域集中与广域扩散并存,与发达国家该发展阶段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由此可见,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任务异常艰巨,涉及地域范围广,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所需时间长。

其二,我国在国民经济实力还不雄厚、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的发展阶段就开始生态文明建设,这在全球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是极其罕见的。党的十八大召开的2012年,我国GDP总量为51.93万亿元,人均GDP为3.84万元,城镇化率仅为52.57%,尚有近1亿的贫困人口,属于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国家。众所周知,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不仅需要巨额的经济投入,由于设立环境门槛和实施生态保护,还增加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建设的准入条件,从而对经济增速和区域经济产生抑制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在初期往往以经济增速下降为代价。因此,很少有国家在处于经济欠发达水平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能够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而中国做到了,这是一个壮举。

其三,我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系统部署和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球走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引领者、示范者。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要创新性理论成果和历史性贡献。党中央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了“四梁八柱”的体制框架和改革任务。

党的二十大召开为生态文明建设踏上新征程吹响号角。我认为,全国生态日的设立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新起点,我们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一是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同“生态优先”的行政逻辑和决策方式相比,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更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大的智慧。所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

二是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都面临着资源供给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超载的问题。多数国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发动侵略战争和扩张殖民地,以及实施破坏他国资源环境的产业转移与商品贸易等,通过掠夺或交易资源扩大生存和生产空间,增加本国环境容量。应该看到,当时全球资源总供给和环境容量总水平是大于全球人类需求总量的。当今,生态环境供给总水平已远远小于人类需求总量,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不走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为生态文明建设造就发展新动能。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创新驱动提出了迫切需求。降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资源消耗强度、环境污染强度和生态容量占用强度,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当然,不断改善的环境质量和已经形成的生态比较优势,正在成为地方政府打造发展新动能、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点的优势所在。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的自然生态优势,从有机农副产品、生态旅游产业、生物资源深加工、生态产品的补偿和交易中,获得真正的实惠。发达地区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选址、高级人才集聚的首选地,率先实现现代化。

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尽管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发生了转变,但是体制机制改革、治理能力现代化依然是关键。一方面,环境治理要从局域取得显著成效转向广域取得实质进展,应根治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整治、湿地近海和土壤污染问题。污染治理攻坚战要转向全域生态修复改善的持久战,把生态重点问题修复、生态系统保护以及生态健康水平提升作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另一方面,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发展现代化的治理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特别要在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化机制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重点要为生态优势区域的收益增值创造条件,既要重视通过政府购买实现生态产品的公共资源价值,也要高度重视通过市场机制使受益方采购生态产品从而实现产品价值。同时,要结合实现“双碳”目标的体制创新,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和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工合作机制,健全生态文明领域的法规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生态一体化治理体系同人产城文旅等社会一体化发展体系相融合,打造保护和发展良性互馈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3-08-1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