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6-26
选择字号:
端午“上新”!220余件“科味儿”展品进国博

 

本报讯(记者胡珉琦)6月21日,端午节前夕,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历史、文化与艺术的“会客厅”里,涌入了220余件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科味儿”展品。它们由脊椎动物从鱼到人的化石证据展开,以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古环境学、古DNA研究4条线索,讲述“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

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从1929年周口店遗址发现北京人第一个头骨化石起至今,我国境内已有70多处遗址发现了史前人类化石。分布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元谋人、蓝田人、金牛山人、山顶洞人等诸多古人类化石,连同大量伴生遗存,共同构成了古人类学研究的直接证据。旧石器考古及古环境学研究是重建古人类生存环境、了解古人类演化和行为适应的重要基础。古遗传学研究则通过微量的DNA片段揭示群体遗传特征和人类演化特点,为探寻人类起源开辟了一条路。

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人类演化和早期文明有了更多的兴趣与关注。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古脊椎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此次特展。

古脊椎所所长邓涛表示:“这是古脊椎所第一次在国家级博物馆平台,通过各类场景还原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把90多年来在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和古DNA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丰富的标本馆藏呈现出来。”

邓涛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向公众生动展现中华大地上百万年的人类活动历程,清晰勾勒出华夏族群演化的基本图景和各区域演进路径,系统阐释源远流长的文化根系和文明流变,从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丰富内涵。

《中国科学报》 (2023-06-26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王赤:在仰望星空中凝心聚力 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发现巨型射电星系
新模型预测电池衰减轨迹 科学家发现草原极端干旱“密码”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