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  孟凌霄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4-26
选择字号:
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2030年见!

 

■本报记者 王敏 见习记者 孟凌霄

2024年前后发射嫦娥六号、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2030年前后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4月25日,在2023“中国航天日”系列主场活动之一 ——首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院士介绍了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方案,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深度解读了中国深空探测规划。

3个阶段分步实施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轨道上建设可进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月基观测、基础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科研活动,长期自主运行的综合性科学实验基地。2021年3月9日,中俄两国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谅解备忘录。

吴伟仁介绍,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3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30年前后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2040年前后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嫦娥六号将于2024年前后发射,实施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的环境与资源详查;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资源利用试验验证,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据悉,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成为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科研站由地月运输系统、月面长期运行保障系统、月面运输与操作系统、月球科研设施系统、地面支持及应用系统五大基础设施构成。

增强国际合作 共绘深空探测发展蓝图

过去近20年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实现“六战六捷”,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过去近3年间,我国成功实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绕、着、巡”战略目标。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刷新着人类对月球和火星的认知,并带动地面综合试验场、全球布局的深空测控网、文昌航天发射场等一大批先进基础设施建设。

吴艳华表示:“当前,月球是深空探测热点,火星是深空探测重点。发现未知是永恒主题,国际合作成为共识。中国将持续开展月球、行星探测,为这一人类共同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他介绍,在行星探测方面,我国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实现近地小行星伴飞、取样和返回、主带彗星伴飞。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与超过1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先后签署23份国际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吴艳华表示:“未来,我国将持续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中海联合月球和深空探测中心、国际深空探测联合会等重点方面建设,深化深空探测领域国际合作。”

吴伟仁亦表示,国际月球科研站将联合多国共同建设。

法国天体物理学及行星研究所名誉教授米歇尔·布朗在大会报告中表示:“关于深空探测,我们还有很多重要任务未完成,并且这些任务非常具有挑战性。”他认为,深空探测需要克服重重挑战,因此必须推动国际间合作,共同探索人类太空梦想。

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载人航天项目执行主任谢尔盖·康斯坦丁诺维奇·克里卡列夫认为:“未来我们一定会进行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深空探测活动,而这些探测活动一定要以国际合作方式进行。国际月球科研站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既可以试验设备,也可以试验人与人的合作、国家与机构的合作。”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退役航天员唐·托马斯建议:“如果在深空探测中有载人计划,我们必须考虑辐射防护、可靠的生命支持技术、冰水和氧气生产、栖息地建设等,还要尽可能创造人工重力,使航天员能长期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同时,我们需要充分借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及时了解航天员的身体状况。”

《中国科学报》 (2023-04-2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