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匡志强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3-31
选择字号:
格里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奇观:月球之谜、宇宙之始及生命的起点》,[英] 约翰·格里宾著,张玫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定价:42元

■匡志强

朋友给我寄来一本新书《奇观:月球之谜、宇宙之始及生命的起点》(以下简称《奇观》),作者是科普名家约翰·格里宾。这本典雅大方、小巧玲珑的书,不期然勾起了我许多回忆。于我而言,格里宾的名字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我至今虽然仍与他缘悭一面,却有长达20多年的书缘。

约翰·格里宾是英国人,早年在萨塞克斯大学就读,获得物理学本科和天文学硕士学位,1971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主要精力转向科普创作,迄今已创作科普作品逾百部,被《旁观者》杂志誉为“最优秀、最多产的科普作家之一”,2009年被英国科学作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格里宾的作品在国内引进出版甚多,一直深受读者欢迎。

1999年,我博士毕业后,来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担任科普编辑。我的部门领导,乃是前一年刚刚从国家天文台“转行”到科普出版的天文学家卞毓麟先生。上班后我向他报到,他很高兴地对我说:“你是学物理的,刚好可以看看这部译稿。”他递给我一叠厚厚的译稿和一本英文书,书名是Richard Feynman:A Life in Science,作者署名John Gribbin和Mary Gribbin。

卞先生告诉我,这两位作者是一对夫妇,先生约翰·格里宾在剑桥读博士时,拜在著名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门下。他毕业后开始科普创作,出版了很多佳作,这本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传记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这部译稿已经经过编辑,卞先生是希望我对译稿再进行一次校译,既是利用我的专业优势给书稿进一步把关,也是让当时还没什么编辑经验的我有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本书出版时定名为《迷人的科学风采》,虽然没有在书上留名,但我在心里一直把它视为我科普编辑生涯的起点。

图书出版后颇受好评,于是我们趁热打铁,又相继选定了格里宾最为脍炙人口的“科学三部曲”——《薛定谔猫探秘》《双螺旋探秘》和《大爆炸探秘》。不过第一本书的版权被海南出版社购得,后来以《寻找薛定谔的猫》之名出版。我们买下了后两本的版权,我和卞先生一起担任《大爆炸探秘》的责任编辑。

这本书的译者是已故厦门大学教授卢炬甫先生。他的译稿内容准确、文字流畅,而且是用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写成,让我不忍下笔,最后只能将必须修改的页面复印下来,在复印件上修改。

我和格里宾的缘分不止于此。2012年,我接到邀约,执译他的新作Erwin Schr?觟dinger and the Quantum Revolution。这本不算厚的作品精彩地呈现了薛定谔这位伟大的量子物理学家的科学成就,也写真式地描绘了他丰富得甚至有些出格的私生活,所以最终我把中译本书名定为《量子、猫与罗曼史》。

作为一位科班出身的科普作家,格里宾非常擅长用准确而清晰的语言将深邃的科学思想寓于简单通俗的叙述之中,让读者体会现代科学那难以言述的美。在世的科普作家中,能在这方面超过格里宾的,寥寥无几。

格里宾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他始终注重将对主题的阐述置于宏大的科学发展背景之下。当年在校译《迷人的科学风采》时,我非常惊讶地发现,目录里居然有两章标题分别是Physics before Feynman(《费曼之前的物理学》)和Physics after Feynman(《费曼之后的物理学》)。在我看来,这种与传主毫不相干的东西压根儿就不该出现在书里。

但校译完全书后,我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两章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它们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的传记,还成了一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史。或许与费曼的其他传记作品相比,它读起来没有那么轻松,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有更多的思考,但我敢肯定,读者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物理思想。

与前一本书如出一辙,《量子、猫与罗曼史》一书的第二章为《薛定谔之前的物理学》,第十四章为《薛定谔的科学遗产》,在某种程度上,这成了格里宾的“招牌”。

格里宾的科普作品另一大特色,我认为是其精巧的叙事结构。无论是什么主题,格里宾总能将其宏大背景简明扼要地铺陈出来,使读者对最基本的概念有所认知,然后他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叙述。

随着内容不断深入,叙述的范围却在不断缩小,从而形成一种有趣的“三角形”乃至“宝塔形”结构。在这种写法下,越简单、越容易理解的东西,描述得越丰富,读者对基本概念的认识越清晰;而更为高深、更难把握的内容,只是选择性地介绍一部分,以便读者能够了解科学的前沿进展,并从中得到启示。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格里宾虽已年逾古稀,却依然笔耕不辍,其视野则更为宏大,文字更为纯熟,对题材的驾驭也更为驾轻就熟。

这本《奇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以宇宙、地球和生命为主题,仅用了区区七八万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众多乍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科学奇观——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巧合,最终却真的发生了:

只有当天空中的月亮看上去和太阳一样大,地球上的生灵才能看到日全食。这是亘古如此,还是人类足够幸运?为什么我们用不同方法获得的宇宙年龄竟然如此吻合?宇宙的密度参数(宇宙平均密度与临界密度之比)为何无限接近于1,使得宇宙具有不可思议的平坦性?生命为何能在地球上诞生,是什么样的环境孕育了人类的祖先……

读完《奇观》这本篇幅虽短但蕴含丰富的书后,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一个词——人择原理。在我看来,这本书正是从宇宙、地球、生命等不同层次,对人择原理进行了回答。

人择原理有许多不同形式的版本,相对认同的一种表述是,“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乃是因为人类的存在”。换句话说,任何关于宇宙和生命的理论,如果最后不允许像现在这样的人类出现,这个理论就必定是错误的。

格里宾在书中没有明确写出“人择原理”这个词,而是用“不可能的机会”这个英文书名(Eight Impossible Possibilities)里的关键词,阐释了偶然性在宇宙及生命演化过程中的神奇作用。

在第一章《月亮的奥秘》结尾,格里宾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可思议的是,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我们不早不晚,恰好在这最美好的时刻出现,看见了全宇宙最精彩绝伦的风景。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地球上能够有生命存在,正是托了月球的福……这些巧合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但是并非完全不可能,因为它确实已经发生了。”

巧合还频频出现在科学领域。在第二章《宇宙之始犹可知也》里,格里宾详细讲述了科学家对宇宙年龄的估测,结果WMAP(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卫星和普朗克探测器给出的数据不仅十分接近,而且还与传统技术估算出来的结果一致(138亿年,顶多加上或减去1亿年)。

格里宾感叹道:“这是科学史上最伟大、最不可能的成就之一……这伟大的成就,任何老一辈的科学家看了都会震惊不已,更不用说普通人了。”

那么,巧合缘何而来?在第六章里,格里宾用“混沌效应”的故事,给出了一种解释。格里宾写道:“前两章提到的不可能之可能,都聚焦于大事件对小事件的影响……有时,小事件也会对大事件产生巨大的影响。”

的确,非线性效应的发现堪称当代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它使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科学的殿堂,并在众多领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正因如此,人择原理才终于有了自己的科学基石——偶然性。

对于生命的出现,偶然性的作用要明显得多。在第七章《复杂生命的共同祖先》里,格里宾介绍了“经常被人忽视的线粒体的作用”,因为“人类与所有真核生物一样,完全依赖线粒体在这两种死亡形式的钢索上维持微妙的平衡”。

当格里宾再一次感叹说“即使放眼整个宇宙,人类的出现也堪称奇迹”时,我想没有哪位读者会对此表示意外。

(作者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

《中国科学报》 (2023-03-31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