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
更新世间冰期劳伦泰德冰盖持续存在
近日,美国波士顿学院Danielle E. LeBlanc团队在研究更新世间冰期劳伦泰德冰盖的持续存在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3月22日发表于《地质学》。
虽然今天在格陵兰岛以外的北半球没有冰盖,但不确定在大多数其他第四纪间冰期是否也是如此。
冰筏碎片中的原位宇宙成因核素表明,劳伦泰德冰盖在第四纪的间冰期可能比通常认为的更久。海洋岩芯沉积物中26Al/10Be比值(表明源区被埋藏)较低,表明沉积物源区在过去100万年中只经历了短暂的(大约几千年的时间)和/或不频繁的无冰间冰期。
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气候作用力达到与全新世早期相当的水平时,劳伦泰德冰盖的完全消冰才可能发生,使得目前的间冰期与更新世中期至晚期的间冰期不一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30/G50820.1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后最初的平均气温稳步下降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Lauren K. O’Connor课题组研究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后最初的30 k.y.里,年平均气温稳步下降。相关成果3月22日发表于《地质学》。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是显生宙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之一的标志。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对火石的撞击和大规模火山活动的反映方式备受争议。
课题组人员研究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古北纬约55°)两个地点的泥炭化石,其中支链四醚类脂的分布,生成了一个高分辨率(千年)的年平均气温记录,该记录跨越了白垩纪最后约4 k.y.和古近纪最初约30 k.y.。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的范围在16℃到29℃之间,在古近纪的第一个千年达到最高值。最早的古近纪平均温度约25℃——维持或增强了白垩纪晚期的温度,随后在约30 k.y. 中普遍冷却至约20℃。
研究数据显示,没有明显的边界后突然变冷,例如,“撞击冬季”,或突然变暖,意味着如果发生这种现象,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即低于千年尺度)。此外,没有明显的长期影响或火山活动导致的变暖。观测到的温度变化范围远远大于同期海洋代用记录得出的温度变化范围。因此,该研究更恰当地限定了这段关键时期陆地温度变化的幅度和持续时间,这是非鸟类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崛起的主要背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30/G50588.1
《中国科学报》 (2023-03-29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