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2-9
选择字号:
华南师范大学
“后疫情时代”抗生素耐药性挑战严峻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应光国团队的抗生素耐药性研究小组,研究揭示了新冠流行期间火车站空气抗生素耐药性与人体健康风险,旨在提高“后疫情时代”人们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警惕性,增强对公共场所空气生物污染的意识。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国际环境》。

研究人员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手段,评估了新冠疫情暴发前后火车站空气中抗性基因组和微生物组的分布及相关健康风险。结果显示,新冠疫情暴发后,空气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多样性下降,核心ARGs相对丰度增加。在空气和灰尘样本中,研究人员共发现了159个水平获得性ARGs,主要是对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性。同时,在疫情期间,病原菌携带的获得性ARGs数量增加。

疫情暴发后,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抗临床重要抗生素(替加环素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细菌。同时还获得了251个高质量的组装基因组(MAGs)。分类结果显示,这些MAGs分属于86个属和125个种。携带ARGs的MAGs主要是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以及葡萄球菌属。此外,基因结构研究发现一些基因存在跨物种转移的潜力。贝叶斯来源分析表明,人类皮肤是公共交通空气中抗性基因组的主要来源。

该研究表明,新冠疫情期间空气中ARGs的多样性降低,特定类型的ARGs被富集,空气中具有多重抗生素耐药性的细菌增加,这可能对人类健康风险具有潜在影响,抗生素耐药性可能成为“后疫情时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3.107784

《中国科学报》 (2023-02-09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物理学家实现点“铅”成金 鲱鱼“迷路”,美味难求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