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益东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2-9
选择字号:
以论文展评模板评价代表作与科技人才

 

■刘益东

科研产出是评价科技人才、评估科研机构的依据,但科研产出中存在量大质次的论文,不仅浪费巨额科研经费、干扰人才评价和项目评审,而且败坏学风、劣币驱逐良币。在此,笔者探讨论文量大质次的危害,提出论文展评模板以提升代表作评价的效率与品质,杜绝以次充好,激励原始创新,强调“产出面前人人平等”,让科技人才专心致研,让一流科技人才及时胜出。

低标准、逆淘汰:

科研考核方式亟待改革

目前常见的科研考核内容烦琐,标准却不高,导致大量论文鱼目混珠。

“垃圾论文”造成双重危害,不仅浪费科研经费、贻误科研时机、干扰人才评价,而且造成低标准、逆淘汰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低并不意味着好坏都过关,而是坏人拉帮结派、嫉贤妒能,劣币驱逐良币。

平庸论文同样危害巨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欧阳志远发文强调,中国科学的真正危机不是作伪性论文的频现,而是平庸性论文的泛滥。《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指出,学术平庸对学术的蛀蚀比学术不端更为普遍、更为严重。

考核标准低、机构评估标准低都会滋生学术平庸,严重阻碍原始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因此须建立高标准的科研考核与监督制度。

高标准、优胜出:

以论文展评模板加强代表作评价

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强调,基础研究类人才评价实行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理论研究、交叉学科等学术领域也同样适用。学术研究贵在高精而非量大,在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中均应以论文代表作为考评重点。

代表作评价依赖主观性很强的同行评议,不少人担心产生新的不公。笔者提出,利用论文展评模板对论文进行格式化展示,凸显论文优点与不足,通过公开实现公平公正。模板包括3项内容:论文三要素,即研究问题-学术结论-接续比较;新优学术结论/新优学术观点;突破点四要素。

其中,研究问题,通常是解释性问题而非描述性问题。有些论文用研究目的或任务代替研究问题,实际上也隐含了研究问题。学术结论,也是论文主要学术观点。接续比较,体现出研究是在他人工作基础上的推进或另辟蹊径,属于学术结论与流行学术观点(主流或前沿的学术观点)相比的优势和知识增量。

与结论、观点只是就事论事的看法不同,学术结论、学术观点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概括与升华。例如,科学社会学奠基人默顿首次用“马太效应”说明“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其成绩”,这是学术结论、学术观点。而“张三是名教授,大项目和荣誉越来越多;李四是副教授,水平高却申请不到大课题也没有获奖”则只是结论、观点。从形式上可识别是否为学术结论、学术观点。

研究新案例可产生新结论、新观点,但不一定能提炼、升华出新学术结论、新学术观点。因为即使该案例没有被研究过,但已被流行学术结论、学术观点所覆盖,这样的研究也不能形成学术论文。可以说,研撰合格的学术论文并非易事。新优学术结论是新颖且优于(至少一种)流行学术观点的学术结论,是创新点,有之则为合格学术论文。如果学术结论突破了主流学术观点,则为杰出论文。

突破点四要素需要展示突破什么、怎么突破、突破开辟的新领域、一句话一段话概括出核心贡献,以凸显杰出论文的优势。

展评模板及“评文三问”法:

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学术评价贵在公开透明。使用论文展评模板便于区分学术论文是否合格、是否杰出,作为展评模板简明版的“评文三问”法同样有效,即探究并展示出论文的学术结论是什么,是否新颖,与流行学术观点相比有何优势。

笔者在此提出两点建议: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的重点均为代表作,须公开公示;用“研究问题/目的-学术结论-接续比较”作为论文摘要,确保论文品质。通过公开展示实现公平公正,破除“以刊评文”、以次充好。如果据此研发人工智能评价软件,成效将更加显著。

(作者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3-02-09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