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2022年11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Katja Guenther(卡佳·冈瑟)女士的著作The Mirror and the Mind:A History of Self-Recognition in the Human Sciences(本文作者译为“镜子与心智:人文科学中的自我认知之历史”)。本书进入了美国书商协会的2023年“科学、医学与技术史PROSE奖”终选名单。
历史是一面镜子吗?通过本书对镜子测试的历史回顾,可以一窥对此问题的间接回答。镜子测试指的是利用镜子来探究实验对象的自我认知能力。本书讲述了经典的镜子测试如何为科学家开启了探索自我意识的大门。
本书是一部严肃的、高水平的学术史佳作。它梳理了在多个学科领域中,人们是如何将镜子作为认知的物质反映物和隐喻反映物的。
自从18世纪后期以来,科学家开展了很多次镜子测试,他们将各类受试者——成人、婴儿、动物、机器人放在镜子前,看看其有没有自我认识的迹象。也就是说,镜子成为有助于回答“什么使我们成为人”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能手段。
镜子测试最初受到关注,是因为达尔文对“语言使人类具有独特性”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达尔文提出质疑后,人们试图列出那些区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特征要素时,多采用镜子测试。
但是,由于科研人员无法确定不会说话的其他受试者(如动物)面对镜子体验到了什么,他们必须做出一些重要创新,包括标记策略、测试规程以及对不同学科间科学理论的关联之识别。
冈瑟在书中回顾了关于自我认知的镜子测试的历史,探讨了多个学科,包括心理分析、精神病学、发育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控制论、人类学和神经科学的科研人员是如何解读镜子所引发的独特行为的。考虑到镜子既可能引起自我认知也可能引起误认,冈瑟还考察了为何镜子实验最终未能确定人类的独特性。
本书讲述了将人类和非人类动物放在镜子面前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从1840年达尔文的儿子做的测试,到20世纪中期科研人员用猴子和猩猩做的测试,再到约10年前让幻肢痛(80%以上的截肢患者会感知到失去的手足部位仍然有痛觉,这类情况称为“幻肢痛”)患者参与的测试,所有这些测试使我们对意识、认知和文化差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比如,第一章谈到自我认知的能力成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第二章谈到随着心理学向行为主义的转变,自我认知能力变成了一些量化数据。结果,由于机器人和猿猴、猩猩等一些灵长类动物能认出镜中的自己,而很多人类受试者却未必能认出镜中的自己,那么人类例外论就站不住脚了。
随着一章章的推进,冈瑟围绕科学之镜和医学之镜描述了科学家和他们的测试。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Beulah Amsterdam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的Gordon Gallup的标记测试——Amsterdam让受试孩子的母亲在受试孩子的鼻翼上点上红点,Gallup在受试黑猩猩的眉脊上做了标记,为的是看看受试者面对镜子时能否注意到那些标记及有什么反应。还有神经科学家Grey Walter用于镜子测试的机器龟以及厌食症研究和镜像神经元等。
相关叙述表明,镜子测试为生物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动物研究、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领域提供了一个窗口。
美国耶鲁医学院现代医学和科学史学者Henry M. Cowles在评论本书时写道:正是通过科研人员和医学人员的看法和学术雄心,读者逐渐感觉到,自己在阅读本书时凝视着的对象并非历史人物,而是历史撰写者本身——也就是说,他们在凝视和审察自己。毕竟,历史学经常被划归为一门人文科学,历史学家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作出解释,与本书介绍的心理学家和灵长类动物学家对受试者在镜前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作出解释并无二致。那么,通过关注他们的局限,历史学家对自身的局限有什么新认识吗?《镜子与心智:人文科学中的自我认知之历史》这本书能成为人类心智的一面镜子吗?
《中国科学报》 (2023-12-15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