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永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15
选择字号:
抓住时机,大力推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

 

刘永谋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所谓颠覆性产品,不仅是指某种新科技产品能迅速成为“爆款”的可能性,更是指该产品具有带动和主导上下游快速变革的“生态性”,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活动迅速变迁,最终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因此,《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置于经济增长的枢纽位置,极大鼓舞了相关产业、科研和投资领域的机构和从业者,势必很快在国内掀起进军人形机器人的热潮。

迎接“人形机器人元年”

迄今为止,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经过4个阶段:1969年至1995年的缓慢静态行走阶段,以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人形机器人Wabot为代表;1996年至2015年的连续动态行走阶段,以日本本田公司的人形机器人Asimo为代表;2016年至2020年的高动态运动性能阶段,以波士顿动力公司的人形机器人Atlas为代表;2021年至今的初步商业化落地阶段,以美国亚马逊公司的Digit、中国优必选公司的Walker和美国特斯拉公司的Opitimus等人形机器人为代表。

很多人都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到了它的“iPhone时刻”。

众所周知,机器人并非新产品,尤其是工业机器人,其广泛应用已有数十年之久,但人形机器人一直不是机器人的主流。显然,将机器人造成人形,在社会环境中使用会更广泛。所以人形机器人发展滞后并非它不必要,而是因为机器人要造成人形非常复杂,而且成本很高。尤其是像人一样与使用者进行交流,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尤其困难。

最近火爆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为解决人机使用自然语言沟通的难题带来曙光。至于人形机器人其他相关技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因此人形机器人处于落地量产爆发的前夜。

相比日美等先发国家,中国加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较晚。2000年,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但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后来居上,在核心技术方面积累深厚。截至2023年5月31日,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上均为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作为制造业强国,中国具有独立的工业制造体系和产业链,已经涌现出一批专门针对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研发的制造业企业,为量产人形机器人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内科技龙头企业如华为、腾讯和小米等都已加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期待,2024年将成为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元年”。

经济增长新引擎

《指导意见》篇幅不长,但提纲挈领、思路清楚、目标明确,切实结合中国国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指导意见》中的科技研发意见包括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两方面。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伺服控制、人工智能和运动控制3个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指导意见》针对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提出3条非常专业的意见,即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突破“肢体”关键技术、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在产品开发方面,《指导意见》针对重点产品提出3条专业意见,即打造整机产品、夯实基础部组件、推动软件创新。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研发将融合诸多前沿技术如大模型、元宇宙、脑机接口等,特别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研发模式。

在产业落地方面,《指导意见》强调拓展应用场景和营造产业生态。在应用场景方面,《指导意见》提出3条意见,即服务特征领域需求、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指导意见》还特别强调通过培育优质企业,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以及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来营造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与近30年来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越来越集成化、平台化、生态化的趋势相一致。

在支持保障方面,《指导意见》则考虑得非常全面,尤其突出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指出要以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这将给中国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提供持续而强大的动力。

日前,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诸多国内科技巨头持股,拟开展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原型、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等五大重点任务攻关。

预防潜在风险

近年来,在新科技研发和应用的过程中,科技风险和科技伦理问题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因此,《指导意见》明确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并在“强化支撑能力”中专门阐述如何加强安全治理能力,尤其关注环境友好、数据安全和伦理风险,强调加快推进相关伦理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促进技术创新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

人形机器人随处可见的时代虽尚未到来,但是主要潜在风险可以预先研判,有些甚至已初露端倪。

首先,人形机器人大规模使用,很可能给就业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导致很多制造业工人失业。按照美国企业家马斯克的设想,特斯拉第一批机器人主要将替代那些危险、无聊、重复或人们不想做的工作,冲击面非常大。

其次,人形机器人在使用时需要许多软件和算法,运用大模型与人交互还需要联网,所以既存在数据安全风险,也存在商业秘密泄露和个人隐私被滥用的问题。

最后,人形机器人量产将伴随产生大量废旧零件和淘汰的整机,整个社会的耗能也将增加,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环境问题。实际上,环境不友好的情况,在之前物联网、元宇宙、区块链和大模型的发展中已经出现。

而在国家层面,上述一些问题很可能导致意识形态风险、信息安全等不可忽视的国家安全问题,必须要提前加以解决。

当然,任何新科技产业发展必然伴随着潜在风险,人形机器人亦是如此。面对科技风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反对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发展。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高地,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如果中国不能因势利导,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的先机,甚至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那么很快就会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败下阵来。

因此,对于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存在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要放弃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抓紧预先研究,努力规避风险,逐步推进,实时调整,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形机器人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3-12-1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