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磊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0
选择字号:
可读可品的“家园”史

 

《建筑师的家园》,金磊 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1月出版,定价:79元

■金磊

90多年前的1932年7月,建筑学家梁思成在致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的信(原载于《中国建筑》创刊号,1931年11月)中强调“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

感悟梁先生早期的建筑社会普惠观,学习其丰富的内涵至少有两方面:其一,全社会的建筑文化氛围是提升公众建筑觉悟的基础;其二,建筑师的创造力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理解,所以建筑学人要主动担负起传播的使命。

《建筑师的家园》(以下简称《家园》)历时两年多的整理精辑,呈现了65位当代建筑学人的整体画像。虽然是建筑师的个人叙事,但它折射出建筑服务社会的一个个历史与今朝的横断面。

没有感情的文字是不可能抵达大众心灵的,或许这正是该书面向读者“家园”的要义。我在《家园》一书编后记中写到,建筑师的家园以职业和责任相连,保护着设计者创造家园的取向,让建筑在飘逸中不失沉稳。

《家园》一书从策划组稿时就要求各位作者立足“大家小书”的思路,让普通受众有文化参与感,以小切口的个人真实叙事,折射国家与城市建设的命运,创造出生动感人、直抵人心的效果,形成将时代精神融入笔端的建筑师文化叙事。

我以为《家园》一书在建筑知识传播上呈现了如下文化路径,即它敬畏不同城乡地域坚守的文化个性,它敬畏建筑师激活设计需要的源头活水,它更敬畏建筑学人寓文化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人生价值。

我还以为《家园》一书至少推动了三个家园的建设:体现了建筑师对人与自然和谐设计的怡情悠然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建筑师心灵修养求索的精神世界,以明智及开悟梳理出真挚的建筑师传承观。

有精神家园可以追寻的建筑师,才可建构起建筑学观念的一个个“里程碑”。高级建筑师顾孟潮在《我的精神家园》一文中将人生分为四个阶段,贯穿其成长全过程;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在《五盏灯下憧憬我的自在家园》一文中强调了设计品格高于风格,而精神又超越流派。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读书写作乃我的精神家园》一文中,从他父亲希望追随诗人贾岛学习诗歌,写到2007年感悟云南腾冲的乡村图书馆,再到邀请国学大师饶宗颐为贾岛图书馆题写“汲引室”,最终于2012年在房山石楼镇贾公祠内的贾岛图书馆开馆,道出了他自身建筑文博修养的精神世界。

书林学海建构起马国馨院士的学术家园。在《我的“一亩三分地”》一文中列举了他买的书、藏的书及其读书书单,如使用频率最高的辞书、中外多国的百科全书。他除了购买中外权威地图集外,还特别收藏城市与建筑地图,如1961年刚入清华大学时买的《莫斯科建筑指南》,此后的《莫斯科现代城市地图》、日本昭文社的《东京都道路地图》以及《洛杉矶建筑指南》《柏林:开放的城市》等;他还详细介绍在地坛书市上买的《旧中国大博览(1900—1949)》,称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工具书;最后开具了他的城市、建筑与艺术的“书单”,称这“一亩三分地”是他最看重的家园。

建筑师更多的社会责任或更大的兴趣是给别人设计家园而非自身。崔恺院士在《建筑师家园漫谈》一文中感慨道,“我儿时对大院、对京城的种种回忆,对我今天思考建筑和城市问题还是有帮助”,这里有保护家园的潜在责任感,设计家园自然要知晓谁来住、如何住、有什么希望。

《空间的诗学》作者巴拉什将家形容成“一座庞大的宇宙性家屋,潜藏在一切关于家的梦想中”,基于此,建筑师的家园设计观就是要将设计真正植入生活,优秀建筑的标准绝不是单纯造型上的好看与难看,没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建筑,充其量只能是一个仅代表建筑师个人情感和意愿的作品。

在“家园”广博的概念下,张松教授《飘移的家园是折叠的记忆》一文,写了他漂泊在城乡之间模糊的家园图景;刘景樑大师在《半生的家园建设与守护之路》一文中,谈到他作为城市家园发展变迁的亲历者,几十年来为家园守护的实践,等等。

如果每座城市的风貌和底蕴都镶嵌在建筑载体的砖瓦中,那么它必定组成建筑师们一部部可读可品的“家园”史。

(作者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报》 (2023-01-20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