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德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23
选择字号:
读来泪满双颊

 

《敦煌灵犬》,顾春芳著,陈汉煜绘,译林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定价:68元

■苗德岁

明代词人杨慎写过一首小令《敦煌乐》:“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汉使牧羊旌节,阏氏上马琵琶。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这写的是苏武牧羊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我读顾春芳新作《敦煌灵犬》时,曾多次读到动情处,不禁“泪满双颊”,故想起杨慎这首词,偶得本文标题。

三年前,我曾读过樊锦诗先生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执笔者便是顾春芳,对她并不陌生。我当时即为樊锦诗的生平事迹所感动,也被顾春芳的优雅文字所吸引。因此,当译林出版社编辑问我有无兴趣读一读顾春芳的这本“少儿奇幻小说”时,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故得以先睹为快。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主要出于三重原因:一是爱狗;二是喜欢敦煌以及敦煌学研究;三是契合我对动物行为与人类心理的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兴趣。

首先,我是爱犬者,家里养着两条狗,它们不是“宠物”,而是我们不可分割的家庭成员。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有句名言:“在华盛顿,你若想找个朋友,那就养条狗吧。”在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一书中,描写了一个老头和他的老狗。

每天晚上,老头和他的老狗都会到一家客栈,那条老狗把头依偎在老头的双脚之间,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直到老头跟朋友们闲扯完,领它回家。一天晚上,老头起身要离开客栈时,老狗没有起来,老头轻唤它的名字“阿佐卡,阿佐卡”,它还是一动也没动。老头又用手杖轻轻地捅了它一下,它依然没动。老头跪下来,用双手捧起它的头,发现它已死了。老头呆呆地看着它,不敢相信它已死了,将他那苍白如灰的脸,贴在老朋友的头上。屋子里死一般地沉默了一分多钟,旁边的人都被这场面深深地感动了。老头浑身颤抖,脸像一张白纸……读到这里的时候,怎么不令人潸然泪下呢?是啊,那老头和他的老狗相依为命啊——人们养狗,大多也是因为害怕孤寂吧?因为狗算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忠诚的朋友了。

《敦煌灵犬》是关于莫高窟的守护犬“乐乐”一家的故事,并且是有真实原型的,读来格外可信感人。尤其是读到“乐乐”被带到城市里过了一段时间,享受到城市生活的舒适安逸而乐不思“窟”,但最终为了一种“执念”和“使命”还是毅然回到了莫高窟的时候,我不禁联想到樊锦诗在自传中讲述自己曾经历过类似的内心深处的挣扎。

其次,因我半个世纪前读了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深受感动,一直向往着敦煌和莫高窟。上世纪80年代初出国留学后,我曾有一段时间读了胡适先生的许多书,里面谈到了敦煌学研究以及他在海外博物馆读“敦煌卷子”的故事,这使我更加想去访问敦煌。

十多年前,终于如愿以偿。参观莫高窟真是终生难忘的经历,也令我更加景仰樊锦诗这些莫高窟的守护者们——由衷崇敬他们的执着和奉献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我读顾春芳新作,对莫高窟守护犬乐乐一家的动人故事如此“入戏”的根本原因。这哪里是什么奇幻小说,简直就是可歌可泣的真人(及犬)真事啊!

最后,“三句话不离本行”,简单谈一谈狗与进化生物学以及人类心理官能的起源。

我研读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多年,发现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狗的“聪明”和灵性,借以论证人类的智力演化是从动物那里“一脉相承”来的。

达尔文搜集了大量有关狗的复杂心理官能的例证,其中许多饶有趣味。最有说服力的是有关狗的想象力和理性思维。达尔文指出,在人类的所有心理官能中,想象力和理性堪称处于顶峰。同样,在动物复杂的心理官能中,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即理性)也被视为最高级了。

比如,在极地的北冰洋地区,人们发现拉雪橇的一群狗在遇到薄冰的时候,会立即彼此散开,而不是继续保持密集的队形,以便使它们的重量较为平均地分布开来,不至于压碎薄冰,并似乎借此警告主人前面的冰已经变薄了,可能有危险。

此外,还有人注意到,当带着两条狗穿越一片广阔且干燥的平原时,它们渴了的时候便多次冲往凹地去找水喝。但是那些凹地并不是溪谷,也没有一点儿湿地的气味,因此根本就没有水。它们这样做,像是“理性”地知道水往低处流,低凹的地势可能是有水的地方。

寻回犬是一种猎犬,就是跟随主人狩猎,跑出去把猎物给叼取回来的品种。因而,它们尤其聪明、听话、稳重,并知道叼咬猎物时用力的轻重。

一位猎人射伤了两只野鸭子,它们落在了小河对岸很远的地方,猎人便示意寻回犬把它们取回来。那只狗开始想把两只鸭子一起叼回来,然而没有成功。由于鸭子只是受伤,于是它先把其中一只咬死,丢在一边;把另一只还活着的先叼回来,然后回去再把另一只死的取回来。而在此之前,寻回犬遗传下来的习性是不去伤害猎物的,之所以先把其中一只咬死,是怕它逃走。显然,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显示了它的推理能力克服了固有习性。

俗话说,“狗是通人性的”。它们所具有的这种与人类交流的认知能力,使它们在跟人类的合作上非常成功。这也是它们得以成功驯化的主要因素。

狗的认知能力的进化,显然与促进它们繁殖成功有关。思维帮助它们解决了于生存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些思维类型进而得到强化,并演化出最大的认知灵活性,因而跟人类的合作交流愈加“琴瑟和谐”,这也代表了理性的成功。

狗狗非凡的聪明,历来为许多养狗的主人所津津乐道。正如作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写道,“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能理解主人手势的含义,是大家见怪不怪的现象。

然而,达尔文之后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千万不可小瞧狗的这种能力。因为其中涉及狗与人类的目光交流,以及它们分析和理解人类手势所要传达的信息的能力,在这方面它们比我们的灵长类近亲(比如黑猩猩)更加高明。

最新研究表明,狗狗们这类表现,实际上跟人类婴儿是十分相似的。科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放两个倒扣着的不透明杯子,在其中一个里面放进食物,通过手势以及声音,小狗总能迅速而准确地奔向那个藏有食物的杯子。而黑猩猩的成功率则只有小狗的一半。

科学家还发现,如果辅以示意的目光或友善的声音,狗狗比黑猩猩的反应更迅速、认知能力更强,几乎跟婴儿一模一样。

比如,面前放着许多相同的杯子,科学家要求婴儿的母亲把一块积木放在正确的杯子里,并让母亲用目光示意婴儿拿这只杯子。尽管婴儿并没有经验,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妈妈放积木的杯子,因为他认为妈妈示意他这样做,对他肯定是有好处的——尽管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取这只杯子,而不是另外一些杯子。科学家跟小狗做了同样的游戏,它们也像婴儿一样去取放积木的杯子,尽管积木不是食品。

动物心理官能的复杂性,在狗的身上得以充分体现。狗的老祖宗是狼,在智人演化的早期,我们便与狼共舞。大约一万多年前,人类已经成功地把狼驯化为狗。在洞穴的岩画上、在古埃及的墓葬中,都发现了人类和狗为伴的证据。

早期人类的社会单元以及“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与狼群的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人与狗能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的基础。一万多年来,人与狗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两厢情愿的主仆关系。狗对人的敬畏和崇拜、人对狗的爱怜乃至于依恋,使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十分稳固。否则,苏秦落魄归来,妻不下织、嫂不为炊,为什么偏偏只有老黄狗亲热地向他摇尾呢?

在我看来,《敦煌灵犬》不只是一本写狗的书,还是一本写人(尤其是像樊锦诗那样的敦煌守护人)的书。它不仅是“奇幻”,而且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记录;书中对乐乐一家心理活动的刻画栩栩如生,并不单是出自奇思妙想或运用拟人手法,而且在科学上也立得住。此外,顾春芳细腻唯美的文字以及娓娓道来的讲述,确保这本书成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优质读物。毋庸赘言,陈汉煜的优美插图也为这本佳作锦上添花。

(作者系美国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2-09-23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