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22
选择字号:
提前一年毕业获得英国博士学位——
脑瘫小伙赢下人生一场场“龟兔赛跑”

陆思源(左)与导师张煜东。

陆思源在英国莱斯特大学。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常年驼背、行动不便、写字吃力……如果让你选一样可以恢复正常,你会选择哪个?”

“写字吧。从小到大,写字(吃力)吃亏太多了。”

陆思源是不幸的。由于出生时难产窒息,他两岁时被确诊为痉挛型脑瘫。脑部的发育问题让他备受痛苦,别说上学,正常生活都成问题。陆思源也是幸运的。脑瘫没有影响到他的智力,更重要的是,父母没有放弃他,告诉他只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但照样可以成人、成才。

现在,陆思源已经从英国莱斯特大学提前一年博士毕业。在南京师范大学和莱斯特大学学习期间,他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4篇、EI论文1篇,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期间完成“新冠计算机”研制,文章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杂志上。

8月底,陆思源搭上了回国的航班,开启了他不屈人生的新旅程。

打破刻板印象

张煜东难忘2015年的那个下午。

那时他刚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由于第一年招生,几乎没人报考。他正在电脑前处理事情,敲门声和一个奇怪的口音打断了他。

“那是我此前没听到过的口音。事后才知道,源于陆思源因脑瘫导致发音器官的肌肉和神经受损,不能正常发音。后来他说话我们能听懂,是他经过训练了。”张煜东对《中国科学报》说。

陆思源是过来商量读研的,他当时是在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借读的本科生。敲响张煜东办公室的门,缘于陆思源找导师的过程不太顺利——他的身体条件不太受欢迎。

虽然初见心怀疑惑,但张煜东决定跟陆思源聊一聊。聊完之后,张煜东发现这孩子不仅能正常沟通,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气场。原本自己招生也有点难,但还是决定“先试试”。

“我没想到,陆思源之后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他打破了我心中对残障人士的刻板印象。在科研这条路上,他比身体健康的学生做得更多、更好。虽然我是他的导师,但我觉得他也在一直教育我、影响我。”张煜东说。

他比别人慢,但心无旁骛

陆思源做事的认真劲,是张煜东在其他学生身上很少看到的。

由于行动不便,陆思源养成了事先规划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也带到了科研中。“他很认真地做规划、做事,心无旁骛。”张煜东这样评价陆思源,“他比别人慢,所以总是很踏实。他在电脑前敲一行代码就要出一身汗,但他就是这样浑身湿透着赢下了人生的一场场‘龟兔赛跑’。”

在莱斯特大学,陆思源的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陆思源想要开发一个“新冠计算机”的软件。为了这个项目,他做了3个月“夜猫子”。

“正常人连续3个月总熬夜,身体都得出问题,更别提陆思源了。3个月下来,他整个人瘦了一大圈。”说这些的时候,张煜东很是心疼。

好不容易啃下来这一项研究,两人都希望投到好一点的期刊。其间,审稿人针对论文提出了问题,要求补充相关信息材料、修改论文。光是问题答复,陆思源就密密麻麻写了30多页,还有附件80多页。要知道,他那相对灵活但已无法伸直的左手,每次只能按一个键。

终于,文章被接收了。

陆思源是个多有毅力的人呢?当初,他双腿走路需要手术矫正,否则只能脚尖点地。两条腿、两次手术,麻药药劲儿过后是彻骨剧痛,但他坚持不吃止痛药,“怕对大脑有影响”,自己强忍了三天三夜。

凭着这股韧劲,陆思源仅用两年就完成了博士学位的科研阶段,接着用一年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一个正常人在莱斯特大学读博的科研阶段可能需三四年,陆思源至少提前一年完成了学业。”张煜东说。

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陆思源的父亲从小就跟他说,他和别人不一样,要想活下去,只有好好学习。“没有别的选择,好好学习是唯一的路。”

对于一个因脑瘫致残但智力正常的人而言,“坚持”两个字太难了。

这期间有史铁生“陪”着他。“有时候就想,为什么我是残疾、别人都好好的?觉得很不公平。看了史铁生写的一些文字,我会觉得,反正这个病总会有人得,我倒霉罢了。”陆思源告诉《中国科学报》,史铁生就是这样,既然事实不能改变,就只能接受,争取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让家人少一点担心。慢慢地,“就习惯了、跟病痛和解了”。

史铁生最让陆思源感动的,是他笔下的母亲。“我最早是从《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知道史铁生的。我的妈妈,她也很不容易。”说这话的时候,陆思源眼角泛红。

好在陆思源越来越让人放心。在莱斯特大学,他很长时间独自一个人生活,坐上轮椅还能出门透透风。但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的,陆思源很怕出门,更怕出远门。导师张煜东是他走出国门的“催化剂”。

“他就是块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张煜东说,“那边能更好地培养他的科研能力,正好学校有公派出国的机会,我就鼓励他试一试。”

对陆思源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担心到英国会活不下去”。张煜东为此搬来了“救兵”——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甦菁。

同为江苏人的王甦菁,有着与陆思源相似的际遇——他出生时因难产引发“脑缺氧后遗症”,一路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吉林大学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王甦菁来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工作。人们称他为“中国的霍金”。

张煜东辗转邀请到王甦菁来南京师范大学开讲座。讲座之后,王甦菁跟陆思源一见如故,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不仅聊自己的海外游历,还鼓励陆思源出去看看,并答应给他写推荐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陆思源作出了勇敢的决定。

公派出国的博士生有义务回国

从英国回来,陆思源最近正准备找工作。

他倾向去高校或研究所继续现在的研究,比如再提高一下软件对肺部影像识别、诊断的效能效率等。这不仅有助于防控新冠疫情,在与肺部影像相关的疾病上也有用武之地。张煜东介绍,目前这款软件的性能已经超出产业界应用水平。

以陆思源的能力和表现,留在莱斯特大学继续做科研完全够资格,而且能拿到不错的入职待遇。但陆思源说,他是公派出国的博士生,有义务回国。而且,他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一直被爱守护,现在自己能做点事了,理应回报社会。

工作对陆思源来说意义重大。他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被保护、被照顾的,如今他走通了当年父亲告诉自己的“唯一的路”,一份工作正是他“自己能养活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的证明。

陆思源妈妈想的更多。现在陆思源年纪不小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要是有女孩子能跟他成个家,俩人互相尊重、互相照顾,自己也算了却一桩心愿。因此,能找到一份工作是前提,“对女方来说至少算是个保障”。

“目前还没这个打算。先找工作养活自己,后面的事情随缘吧。”说这话的时候,陆思源仰起脸,不好意思地笑着。

《中国科学报》 (2022-09-22 第4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新模型预测电池衰减轨迹 科学家发现草原极端干旱“密码”
科学网给您拜年了!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