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22
选择字号:
如何对抗“记忆橡皮擦”?

 

■本报记者 张楠

9月21日是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AD)日。自首次发现、记录该病以来,人类已经同这个有“记忆橡皮擦”之称的疾病斗争了110多个年头。然而该病成因至今尚未查明,并且未有根治的办法。

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与药物研发进展》(以下简称《进展》),在世界范围内高达60%~80%的痴呆症病例是由AD导致的。

AD领域研究近年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新药为何难产?《中国科学报》邀请科睿唯安产品解决方案顾问宋宁结合《进展》报告加以分析解读。

应对方案乏善可陈

《进展》报告指出,在目前AD患病率最高和最低的日本与尼日利亚之间,患病率的差异达到37倍。到2028年,全球患者预计还将增加38%。中国患者总数至2029年预计将超过1000万例,1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在城市人口中的增长尤为显著。

AD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一种疾病。其大多数病因仍然未知,目前只有1%~5%病例的基因差异被确认。面对这样一个吞噬记忆的疾病,我们的应对方案乏善可陈。

“上一个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AD的新分子实体还需追溯至17年前,是由Forest推向市场的盐酸美金刚缓释片。目前的药物均只能改善症状,尚不能改善疾病的治疗以减缓、阻止或逆转AD患者的神经元丢失。”宋宁表示,“毫无疑问,这是目前最迫切的临床需求。”

宋宁介绍,有研究发现,AD可能在症状出现前20年或更长时间就存在了,这为治疗和干预疾病的发展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

研究领域呈飞速多元化发展

基础研究为疾病的应对与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创新动力。宋宁引用了美国科学院院士、默克制药公司前总裁P. Roy Vagelos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社《科学新闻》访问时谈及的一句话,“基础研究……给了我们有关疾病的答案,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根据《进展》报告,在过去40年间的基础研究中,神经科学学科一直是AD首要研究领域,而排在第二位的临床神经学随时间发展,研究比重呈显著下降趋势。

其后的学科位次,伴随科研人员对AD认识的不断深入及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变动明显。如2005年之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对AD的研究论文占比,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自2005年后占比趋势开始有所下降。

此外,伴随着知识的流动与研究视角的拓展,AD研究论文也不再集中于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而是飞速多元化发展。学者们愈加关注人文视角及社会关怀的成果探讨,以实现与社会问题的直接联结。

从整体趋势来看,Top10学科论文总占比呈下降趋势,这也说明AD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广泛,例如与1980年至1984年涉及的学科相比,2015年至2019年这一时间段涌现出很多新学科,如生物化学、行为科学、分析化学等。

全球AD研究领域产出最多的10家机构全部来自欧美国家,其中6家来自美国、两家来自法国、英国和瑞典各一家。亚洲地区则尚在追赶中,其中中国科学院在过去40年产出了1176篇相关论文,是中国也是亚洲在该领域产出相关论文最多的机构。

新药何在

药物是科技研发帮助患者的直接体现。

宋宁介绍,由于AD上市药物的专利普遍到期,大多数药物已被仿制药替代,品牌药的销售额在近10年呈下降趋势。“但这些药物在10年前曾是重磅炸弹甚至是超级重磅炸弹式的药物,比如美金刚和多奈哌齐。”

在这样的局势下,业内对即将上市的药物都充满了期待。尤其是Aducanumab,据预测其销量在2025年将超过50亿美元。

《进展》报告分析显示,目前处于活跃开发状态的795个AD治疗药物,在全球开展了13434项临床试验。

除了AD以外,这些药物还被用于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临床试验。其中正在进行的有2580项试验,针对AD的临床试验有273项,但其中Ⅲ期临床试验只有34项。

“我们统计了2015年以来AD临床试验,除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衰老研究所这样的机构外,药企中目前开展AD临床试验最多的公司是礼来,灵北、渤健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宋宁说。

从发现到上市,AD药物研发损耗是98.7%,其中Ⅱ期向Ⅲ期转化以及Ⅲ期向新药上市许可申请转化这两个阶段的成功率较低,均仅有30%左右。

“研发新药是个漫长的过程,从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优化、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以及投入市场,每一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可能高达几十亿元。”宋宁分析了AD药物领域项目停研的原因,主要缘于交易终止/公司破产,其次是缺乏疗效,再次是管线调整、不良反应等。

“我们希望从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与专利保护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梳理AD的全球研究与药物研发现状,更好地帮助相关人士了解全局,为其研究和开发提供信息与数据支撑。”宋宁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22-09-22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新模型预测电池衰减轨迹 科学家发现草原极端干旱“密码”
科学网给您拜年了!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