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zgkxb/images/2022/9/20229254436620.jpg)
《在这个宇宙中爱你》,黄永明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定价:58元
■鞠强
2017年,在太空中飞行了20年的卡西尼号探测器冲向土星大气层,结束了自己非凡的使命。这个绚丽而悲壮的结局引发很多人对行星探索的关注。但是,大部分公众可能并不了解卡西尼号的具体任务以及背后的科学意义。
而《在这个宇宙中爱你》一书,为读者揭示科学家为何前后花费数十年时间向遥远的土星发射探测器,以及卡西尼号究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发现。
尽管书名中有宇宙,但是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单纯介绍宇宙学或者天文学的科普书,而是带领读者完成一段物理尺度横跨数十个数量级的探索之旅。
本书四章分别介绍了关于遗传、心理、气候和宇宙的科学故事。第一章从DNA和miRNA与生命及遗传的关系入手,解读分子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第二章以著名魔术师的表演开篇,追问魔术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层面的解释,揭示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第三章以作者在北极的科考经历为背景,从北极融化的冰川来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的应对措施;第四章以卡西尼号探索土星和旅行者号飞越星际作为重点,介绍天文学和宇宙学里的新理论、新发现。
这本书的作者黄永明是资深科学记者,曾经长期在《南方周末》负责科学报道,有非常丰富的科学写作经验。他不仅是美国全国科学作家协会(NASW)会员,还曾在著名期刊《科学》上发表过科学报道。
在多年的科学报道工作中,他一直在钻研非虚构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本书正是他思考与实践的成果。因此,这本书和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书略有不同。
书中不仅有科学家,还有作者自己——“我”成为贯穿全书的线索。
比如作者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辰宇的实验室里待了长达半年,和张辰宇有很多交流;参加北极科考,作者目睹了北极冰川的变化和冰川学家的研究过程;全书中作者“在场”最少的第四章,还是穿插了他与不同天文学家的交流。在这些章节里,由“我”所串联起来的科学家依次出场,介绍他们的研究工作,陈述他们对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样的写作手法,大大增强了文字的现场感和读者的代入感。读者读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学事实,而是有情节的科学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在展示科学研究本身之外,这些科学家出场更大的意义在于发表了体现他们价值观的意见和看法。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内奥米·奥雷斯克斯在《为什么信任科学》一书中提到,科学家不仅不要隐藏自己的价值观,还要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因为“相较于没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群,在共享价值观的人之间建立信任更容易”。更进一步说,正如奥雷斯克斯的发问提醒我们的那样,“你会相信一个没有价值观的人吗?”
《在这个宇宙中爱你》听起来是一个有些“文艺范儿”的书名,读到书的尾声才了解到书名的缘起:“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因这个宇宙的存在而存在。”当然,这句话其实是套用了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暗淡蓝点》中那句介绍地球的名言:“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的,他从事科学记者的工作源自对科学的热爱,而这种热爱最早来自他阅读卢米涅的科普作品《黑洞》。甚至在离开科学报道的工作后,他仍然不减当初的热爱之情,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私人天文台。正是对于科学的共同热爱,使作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产生了交集,我们也有幸看到这些好看的故事。
《中国科学报》 (2022-09-02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