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磊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8-12
选择字号:
单霁翔解读香港城市遗产保护之路

 

《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单霁翔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定价:88元

■金磊

近日,在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推介终评“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向专家们介绍了他最新著作《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的写作感悟。他细致讲述了香港独特的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经验与个案,以及香港城市建设的保护与创新成就。

在开埠的一个多世纪中,香港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历史建筑,它们融汇了中外建筑艺术精华,是香港文化身份的象征及港人创业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延续与归属感。

在单霁翔笔下,香港“是一个饱经风雨沧桑之城,一个彰显坚韧与执着的城市,一个充满人性与温暖的城市,一个珍惜历史与记忆的城市,一个永葆创意与活力的城市”。

由香港特区政府2008年推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迄今已举办了六期,共有22处历史建筑(含建筑群)被纳入活化项目,其中已有12个项目向公众开放。

2007年11月,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访京,拜访了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了香港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尔后,单霁翔十年间访港超过十次,“次次行程排得很满,到处考察香港的历史建筑……以宏观的角度,通过不同脉络对香港大部分历史建筑做出分析和论述。”单霁翔在书中讲到,作为香港发展局第一任局长的林郑月娥,早就意识到“文物保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马上行动”,2007年10月10日“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应运而生。

该计划意在珍视香港民众的集体记忆。保留至今的历史建筑,不仅能见证香港城市发展和改变的全过程,还一并保留着香港本地的建筑文化特色与香港人的情感。

单霁翔认为,特区政府推出的这项计划是香港历史建筑保育政策的里程碑,从2008年的第一期到2019年的第六期,“活化”工程不仅造福了香港公众,其中五个项目还摘取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在一系列“活化”方式中,如在“置换新的功能空间”方式上,北九龙裁判法院建筑的“活化”个案很有启发性。该法院建筑见证了香港司法制度的发展史,虽是1960年建成的项目,但不乏建筑特色和风格。结合北九龙裁判法院的修缮要求,它被纳入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其用途是学院、培训中心和古物艺术廊。

项目推出后共收到21份申请书,活化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决定由拥有建筑史系和史迹保护系的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在此开设香港分院。

经过设计与修缮,法院的建筑外立面原封未动,为保护墙体,艺术品大都采用吊挂的方式。这样的改造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价值,赋予法院所在社区艺术品质和亲和力,使一座庄严的法院变成活力十足的艺术设计学院。

2010年9月,萨凡纳艺术设计(香港)学院开馆运营,2011年该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截至2020年6月来此参观的各界人士超过40多万人次。

再如,2015年获亚太遗产保护奖的美荷楼项目。美荷楼是政府关注民生居住、推动公屋政策的时代见证,也是香港仅存的一座“H”型住宅楼。

2013年,美荷楼“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项目竣工,香港青年旅社协会以非营利方式运营,鼓励社会参与文化交流与遗产保护。如在美荷楼生活馆特别建造了“多格厕所”,呈现当年一层楼共用厕所的“原貌”,还重新建造“走廊厨房”,再现居民在狭窄走廊煮食的状况。

单霁翔将这种邻里关系总结为“守望相助、分甘同味、相互照应、忧喜与共的浓情与乡愁”。这种“公屋文化”最好地诠释住宅的“保育与活化”主题,使原本废置的历史建筑重获生命,并且创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屋”新地标。

单霁翔认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实施,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立足于对历史变迁轨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学的尊重。

书中以1989年香港志莲净苑启动重建计划为例,阐述了现代建筑同样可以承载历史的思考,并提出“优秀的仿古建筑也是对历史文化、营造法式和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

有鉴于遗产保护不断探索与总结,单霁翔在书中将香港“保育与活化”之路,在主导思想、实施目标、运营模式的理性分析基础上做了拓展,提出了有价值内涵与可操作性的“十二律”。

“历史建筑详细书写着历史的每一篇章,它形成于过去、认识于现在、施惠于未来,是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代表不同历史发展进程的坐标。”这是单霁翔对传统与发展的遗产世界的赞美与期许,值得我们在实践中省思。

《中国科学报》 (2022-08-12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桃多组学数据库PeachMD发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