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徐可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5-16
选择字号:
“撬动”知网的教授:这是“权”的问题

 

赵德馨、周秀鸾夫妇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晨阳 实习生 徐可莹

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通知称,在前期核查的基础上,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随后知网发布公告回应被调查,表示将全力配合、深刻自省、彻底整改。

提起知网的纷纷扰扰,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那位“撬动”知网的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

5月13日,《中国科学报》从赵德馨处获悉,知网于12日下午登门道歉,表达了重新上架他与妻子周秀鸾论文作品的意愿。

赵德馨告诉《中国科学报》,此前,知网不仅下架了涉案作品,连同没有涉及诉讼的作品也悉数下架。他曾主动向知网提出希望恢复这些作品,但对方一直置之不理。直到周秀鸾胜诉后,近几天才得到他们的回应。

“他们希望我们先出具作品上架的授权书。但根据律师建议,我们要先经过慎重思考,在双方都有足够诚意的前提下,再签订相关协议。”赵德馨表示。

这对学术伉俪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今年90岁,周秀鸾93岁。

2021年末,赵德馨控诉知网在未经本人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转载其100余篇论文,且从未支付任何稿费,甚至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要付费。最终,法院判定赵德馨胜诉,依法获赔经济损失共计70余万元。此外,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日前判定知网对周秀鸾所著4篇学术论文构成侵权,向周秀鸾赔偿相应经济损失,并驳回了知网全部上诉。

在两位老人胜诉后,知网却分别下架了他们的全部署名论文。近日,知网态度似乎有所变化,派工作人员登门致歉,并声称希望尽快得到二老的合法授权书,以便将其署名论文重新上架。

因周秀鸾听力下降,所以由赵德馨代表二人就此事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采访。

《中国科学报》:中国裁判文书网近日公布的判决书中,一批涉案论文是赵德馨和周秀鸾两位教授合作完成的。为何在这次诉讼中,您放弃主张作品的一系列实体权利,以周老师的名义来起诉呢?

赵德馨:我和周秀鸾教授同一个专业,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所以很多学术成果是我们合作完成的。

我们决定以她的名义来起诉,一方面是体现我对她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有“技术”上的考虑。互联网法院规定每次起诉不能超过4篇文章,我的文章多一点,她的文章少一点,为了把诉讼流程缩短,就把两人合作的文章放在她那边去起诉了。

一开始周老师不是特别理解,劝我说我们年龄都大了,也不缺钱,还担心我的身体。我跟她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权”的问题,是维护自己的权利。她懂了,后来就很支持我。

《中国科学报》:这种一旦涉及诉讼纠纷就下架作者作品的行为,是否会阻碍很多人的维权脚步?

赵德馨:是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很多文章是合作署名的,当时就有合作者表示不愿授权给我打官司,理由可以总结为“三怕”。第一,怕中国知网把他的文章下架了;第二,怕新发表的文章不被知网收录;第三,怕连期刊都不再收录他的文章。因为很多期刊和知网有合作,我就接到过期刊总编的电话,他们希望我撤诉,不要告知网。

我们几个人都已经退休了,而且很多论文已经传播了数十年之久,同行知道去哪里获取这些作品。但对年轻的研究者来说,上述几个问题确实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科学报》:目前两位老师在与知网的诉讼中,基本全部胜诉。你们还有其他诉讼在开展吗?

赵德馨:我们跟知网的官司还没打完。而且除了论文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案子。

早在2006年,知网就跟我签订合同,把《中国经济史辞典》做成电子版。合同约定,如果有用户付费下载该辞典或其中的条目,就分一部分钱给我,每条1.3元左右。合同上清清楚楚地写明了收款账户,但在这个账户上,我一分钱都没有收到过。近期我们确认过,账户是正常的。

所以钱去哪里了呢?我专门咨询后才得知,知网未经我的同意,冒用我的名字私立了一个银行账户,还假冒了我的签名。这已经触犯了刑法,我已经委托律师去打官司了。

《中国科学报》:目前两位老师胜诉获赔的金额有多少?

赵德馨:我这边是70余万,周老师这边大概不到10万。

《中国科学报》:你们主要针对知网维权吗?还是其他学术网站和平台也有涉及?

赵德馨:并不只针对知网,我还起诉过北京万方等。大家都盯着知网的案子,也是因为知网影响力最大。可以看出在国内,这种学术作品网络传播的侵权行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中国科学报》:针对知网开展的这一系列维权工作,两位老师期待的最理想结果是什么?

赵德馨:我们的愿望肯定不是让知网垮台。我不希望出现这种学术期刊网站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希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建设和管理知识平台。你利用了作者的文章,就该支付一定稿酬。相应的,有用户从你的网站下载文章,也应该支付一定费用。平台获取的利润应当合乎国家政策,不应该出现当前的暴利、“两头吃”,还不断涨价的现象。

《中国科学报》:知网目前已经和两位老师重新商议了作品上架的事情,您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赵德馨:知网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换了新的领导,我的感觉是新人新态度。但对方的诚意是否足够,我们还会谨慎观察。

知网败诉后下架论文的行为是否合法?这是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北京市伟博律师事务所主任李伟民律师,请他从法律角度进行解答。

《中国科学报》:判决书中所谓的“侵权行为”是指哪些行为?知网下架原告作品算不算进一步侵权?

李伟民:知网与相关杂志社之间的协议书等均不足以证明杂志社自作者处取得合法授权,亦不足以证明知网通过杂志社取得了作者的合法授权。也就是说,知网可能取得了杂志社的授权,但未取得期刊中单篇文章作者的授权。

因此,知网在没有取得作者许可的背景下,在其经营的知网各个端口向不特定公众提供涉案作品的下载阅读服务,侵害了权利人对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在实践中,一般网站一旦侵权行为成立,停止侵权下架是应有之义,但知网具有特殊性。据其官网介绍,知网目前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7万家机构用户,年下载文献总量达到20亿篇次,用户涵盖高校科研、党政企及其智库、公检法军、医药卫生、中小学与农村,其中高校用户覆盖76%的世界前500强大学。这已经形成了绝对的学术资源垄断地位。因此,从反垄断法角度出发,知网直接拒绝发生商业上的往来、败诉后下架作品侵害了作者的权利。

《中国科学报》 (2022-05-16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