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是最安全的地方?近日,一张如此调侃的截图在朋友圈流传,好笑之余难免让人有点心酸,相对于饭店、商店、菜场、超市、娱乐场所,精神场所书店就真的那么少有人光顾吗?
我们在北京、厦门、武汉、成都探访了几所小书店,这些书店不仅颜值高、有特色,而且在采访中,书店经营者更表示他们不纠结“客流量”,不希望成为网红打卡地,他们在意的是到店者是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怎样打造一片纯净的精神空间。
在这里,你真的能感受到博尔赫斯说的,世界上如果有天堂,就该是书店的模样。
如果“五一”疫情防控要求允许,或者“五一”后疫情好转了,你们一定要去这些“小而美”的书店走一走。
小众书坊:
“20人足矣”的清静书店
地点: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甲1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18:00
北京东城南锣鼓巷经常游人如织,与之毗邻的后圆恩寺胡同却格外清静。走进胡同寻得一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进入那扇朱漆大门,你会发现这里别有一番天地——院子里藏着一个以诗歌为主题的书店“小众书坊”。
尽管书店面积不大,布置却不显拥挤,书架、桌椅摆放得宽松疏朗。走进书店,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高达5.7米的大书墙,上面摆放着古今中外的诗集,它已成为小众书坊的标志。其余书架、书桌上摆放着近期出版的诗集,其中有很多是小众书坊自己策划出版的,比如“中国好诗”丛书、《天天诗历》,还有一些人文社科类图书。
“小众书坊是北京最清静的书店。”小众书坊的创办人彭明榜曾说,“我希望它的读者每天有20人就好。我这样说,并不是不欢迎更多的读者来,而是希望来的都是真正的读者。”
彭明榜在国内书店业界颇有声名。2017年5月,53岁的彭明榜正式从工作了几十年的中国青年出版社辞职创业,创办了一家以出版中国当代诗歌为主的合资公司——北京小众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他采用“前店后社”的方式,给出版公司配备了一家书店,这就是小众书坊。这样一来,出版公司的老板就是书店老板,编辑可以在书店和作者聊书稿。小众书坊成了一个“文化客厅”—— 一个既能招待读者,也能接待作者,能让朋友们畅聊诗歌的地方。
独立书店架子上摆着什么书,体现的是书店老板的“书品”。彭明榜年轻时就是个狂热的诗歌读者,1986年去重庆读研究生时,他只带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叶赛宁诗选》。但也是从那时起,因为所学专业的关系,彭明榜与诗歌渐行渐远,直到30年后因策划出版诗集的机缘,再次拾起对诗歌的热情。
对于小众书坊的选书,彭明榜的标准就是“如果一本书最终没有被卖掉,我是否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藏书”。
明确的诗歌主题定位,使小众书坊吸引了彭明榜心中“真正的读者”,成为国内诗歌作者和读者熟知的主题书店,不少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除了出版、销售诗集外,小众书坊还会围绕诗歌和文学主题举办各种活动。
小众书坊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来这里的读者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年轻人越来越多。一位年轻人曾对她说,自己习惯在每晚睡前读一首诗,闭上眼睛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进入梦乡。
小众书坊并不是彭明榜创办的唯一一家主题书店。彭明榜自称是一个“主题书店偏执症患者”,2019年底,他又开办了国内第一家以签名本为主题的实体书店“雍和书庭”。
雍和书庭坐落于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壹中心,店内陈列的书籍中有许多是作家签名后的版本,但即便是一些知名作家的签名本,书店也按原价出售。
彭明榜说,与小众书坊一样,雍和书庭也以服务小众读者为特色,这个读者群体就是签名本收藏本爱好者。“通过签名,读者和作者有了更近距离的链接,也让纸质书多了作者的温度。”他说。(张文静)
德芭与彩虹书店:
坐在这儿,窗外就是大自然
地点: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建设大道703号西北湖绿化广场内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1:00(疫情期间暂为 9:00~17:00)
曾刚供图
在武汉西北湖广场的草地上,有一幢三面透明的玻璃房子。这里就是博物主题书店——德芭与彩虹书店的栖身之地。创立于2009年的德芭与彩虹,是武汉颇具知名度的一家独立书店。
受大环境影响,德芭与彩虹书店也经历了与所有实体书店同样的境遇。不同的是,几经浮沉他们依然坚持了下来。在2020年,这间书店以自然博物为主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一直以来,“人文、艺术、社科”主题是独立书店的画像,很少有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书店。“疫情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书店经理曾刚对《中国科学报》说,从开始的“文艺”路线到如今回归“自然”,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疫情。居家隔离的日子,让不少人对亲近自然有了更多向往。
曾刚一直从事自然科普类书籍的出版工作,希望有一个空间把自己的工作展现出来。
“开始考虑的是,把书店设在公园里,和湖、草、树林的景观融合。后来觉得不如做成一个从里到外都和自然有关的主题书店。”曾刚说。
舒服是这间书店给人最直接的感受。采访当天,一场急雨突然造访,让许多原本在公园散步的人来到书店避雨。不期而遇的读者们,坐在靠椅上,听着舒缓的音乐,和着巨大的落地窗外乌鸫鸟的叫声,在阅读中享受这个雨中的下午。
这间书店的另一个“身份”是武汉江汉区的城市书房。曾刚从江汉区图书馆挑选了3000多册科普、博物、植物类的书籍,把图书馆作为书店的一部分。通过一个走廊,可以走到书店的专属区域,各种自然类书籍还有一墙的园艺工具都摆放在书架上,等待博物爱好者的挑选。
从传统人文类书店转型为自然科普博物主题书店,读者群变了,但曾刚觉得大有可为:“为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个‘物以类聚’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深度阅读的价值。”现在,店里最畅销的两本书是《武汉植物笔记》和《武汉鸟类图鉴》。
德芭与彩虹书店的读者中,既有附近的上班族,更多的是博物爱好者。西北湖公园的自然导师吴琛岚,就是书店的老朋友。在她眼中,这里是她的第二办公室兼书房。
“在这里可以不受打扰地找到所需的书籍,这里还是亲近大自然的场所。”她说。
作为一家博物主题书店,各种自然科普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两周前的一个上午,书店所在的公园组织了一场亲子观鸟活动。德芭与彩虹书店则摇身一变,成为这场活动的室内课堂。“坐在书店里,窗外就是大自然。”吴琛岚表示,正是因为在博物主题的书店里,才让知识、自然和现实结合的方式看起来顺理成章。
曾刚介绍,自然读书会、“少年熊播课”等博物主题的公益讲座和课程是书店的王牌节目。
一些本地的作者也会携科普新书来此举办一场分享会。有一次,一名路过武汉的鸟类专家临时受邀做了一场分享。
书店成为“博物爱好者”之家后,越来越多的植物园、动物园、观鸟协会以及高校的科研人员加入到书店的朋友圈。
“国外的博物书店有很长的历程。”尽管在当下,实体书店面前的路并不平坦。但曾刚认为,有一些人在坚持,才会有另一些人愿意加入。或许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到数学主题、物理主题的书店出现。
“希望德芭与彩虹书店的存在,能成为实体书店的土壤,让更多书店发芽。”他说。(荆淮侨)
尹哥公益书房:
北京城生命科学书最多的场子
地点:北京市东城区桂花胡同8号
营业时间:试运营期间每周三至周日13:00~16:00(需在“尹哥书房”微信小程序预约)
张文静摄
北京东城桂花胡同8号的小院里有三棵树,两棵是枣树,另一棵是构树。树下放着几张桌椅,常有人坐在椅子上,手拿一本书认真地读着。偶尔抬头往上看,绿色的树叶摇曳在四方的天空。
这里是华大集团CEO尹烨今年3月建立的尹哥公益书房。尹哥公益书房既不卖书,也不卖咖啡。人们到这里来,只为读书。
小小的胡同院子只能容纳三间阅览室,却为读者提供了1000多本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类书籍免费阅读。尹烨曾在其微信公众号“尹哥聊基因”中说:“这里是北京城生命科学书籍最多最全的场子!”
书房的书分为科学史、生命史、植物与动物、基因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疾病与健康、社会生物学鉴、未来科学等几大类,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儿童阅览区。这些书多是尹烨曾经阅读过、亲自挑选的科普图书。
从开办伊始,尹烨就说,尹哥公益书房不做拍照打卡的网红书房,书房唯一禁止的就是使用手机娱乐。他们想努力实现的是让每个进入书房的人,都能产生被书籍和智慧紧紧包裹的充实感、获得感、幸福感。从试运营一个多月来看,书房已经显现出这样的效果。
书房负责人志研告诉《中国科学报》,虽然疫情期间书房通过预约制来控制人数,平时来到书房的读者不算多,但绝大多数读者,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会认真地保持两个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
书房里的陈设也花了心思,充满自然和生命科学的元素。走进院子,就可以看到一只随风挥动翅膀的木鸟;院子里的旋转楼梯,就像DNA双螺旋结构;阅览室椅子靠垫上有八个字母,都是志研自己绣上去的,是八个生命必需氨基酸的缩写字母;儿童阅览室墙上的挂画是用贝壳装饰的,桌上摆放着化石、动植物标本……在读书之余,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到院子里帮助志研养花种草、接触自然。
除了阅览室,书房还有一间展览室。空间不大,但很值得一看,比如里面有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测序仪。
尹烨曾说,建图书馆和书店的本心应是为了方便读书人、解决人的求知需求。因此,建立小型图书馆或书店并入驻各个社区是更为实用的做法。尹哥公益书房就是在做这样的努力和尝试。
目前,书房正在招募志愿者,尹烨和他的朋友们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公益读书事业中来。志研说,未来,书房也会不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活动,邀请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咖为孩子们做分享。当然,这其中也有尹烨。
(张文静)
“萤火虫”公益图书馆:
一个书房改变一个村庄
地点:厦门市后溪镇港头村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9:00
颜钰棚供图
厦门市后溪镇港头村曾有“小香港”之称,可随着它的没落,这里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地。脏乱差的生活环境,让它和很多城中村没有区别。
可就在6年前,港头村出现了一座小小的花园建筑,全木质打造。夜晚,它被温润的灯光笼罩,在暗沉的城中村里显得格外醒目。它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萤火虫”公益图书馆。如今,这座图书馆已经成为厦门市的“打卡”地,全国各地的人慕名前来。
这座图书馆的发起人和管理者颜钰棚有个比较特殊的身份——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法警。他日常的工作任务主要是押送重大犯罪嫌疑人开庭,有时会参与执行死刑。
从小生长在这片城中村的颜钰棚,算是因读书改变了命运——上大学、考法警。起初,颜钰棚只是觉得,有书的环境和氛围对自己很重要。于是,工作之余他开始自学木工,为自己和家人亲手建造了一个小小的书房。
那时,村子里的孩子会时不时地来到这个书房,和小伙伴一起做作业、看书、玩耍。“这群生活在边缘地带的留守儿童,也能因读书改变生活吗?”颜钰棚开始萌生出一个更大的想法,为城中村的孩子们建一座图书馆。
在设计师好友骡子的帮助下,图书馆确定了建筑框架。它分为上下两层,一楼是一个公益活动空间,二楼是图书馆,包括24平方米的玻璃木屋和50平方米的户外大自然阅读空间。
颜钰棚打造的是一个以图书馆为切入口的村庄文化孵化中心,也是城市居民与农村交流的一个平台。除了孩子们有书读,大人们也可以参加平台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大人小孩各得其所、各自学习。
过去6年,来自厦门市、区各个图书馆和社会各界的捐赠,以及一些新书认购活动,让这座图书馆有了八九千册的藏书。
图书馆还吸纳村子里正在上学的孩子成为流动小馆长,负责卫生工作、整理书籍、组织策划活动……在企业的资助下,他们每个月还可以领取一笔固定“工资”。周末,很多附近中小学、大学的志愿者也加入图书馆的管理员队伍。
现在,这个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空间,来自天南地北的志愿者,还给孩子们带来国学、手作、瑜伽、小法官夏令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
就在今年,图书馆来了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新馆长,她是2008年甘肃省高考文科状元阚梅。孩子们对这位“学霸”十分感兴趣,经常拉着她读书、讲故事。而她自从全职加入图书馆后,鼓励孩子们出黑板报、写心愿单的同时,还跟他们分享“学习秘籍”。正处在事业转折期的阚梅,因为这样一份工作拥有了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图书馆成了港头村的文化中心,在它的辐射之下,逐渐形成了古琴馆、汉服体验馆、陶艺馆、梅高学堂、初心院等一系列文创空间,还衍生出港头村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胡珉琦)
毛边书局:
故纸堆里“淘宝”
地点: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怡福路300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三 10:00~18:00 周五至周日 10:00~21:00
杨晨摄
在成都西门的某老小区内,隐藏着一个只有百平米大的旧书局。书局的“主理人”叫傅天斌,是一位毛边书爱好者。他1992年开始藏书,并于1998年创办了名为“毛边书局”的旧书店。
2018年,傅天斌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与成都市成华区府青路街道(原桃蹊路街道)签约,达成了“毛边书局·桃蹊书院”项目,书院由街道办提供场地,毛边书局提供书籍和专业经验,双方共同管理。
书店大了,有了一些变化,内容也丰富了,结交了更多的书友,但傅天斌的初心从未改变。
在如今面积1000多平方米、藏书十余万册、更为敞亮的书店里,有时下各类新书,当然旧书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傅天斌形容旧书就像老朋友,温故才能知新。
就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当天的凌晨三点,傅天斌还跑了一趟旧书市场,收获了满满三大袋子书。
收书的过程又喜又悲,有成就,也有无奈。去年年底,傅天斌在书市上淘到一批文献,其中多为工作手稿和笔记,记录了上世纪四川茶叶进出口的情况,还有珍贵的制茶讲义和教材。足足两个手拉箱的资料,花了傅天斌一万多元。但回家后细细一整理,甚觉值当。
也是在那段时间,傅天斌碰到了一位卖成都烹饪杂志社资料的书摊主。在装满上世纪90年代杂志的编织口袋里,眼尖的傅天斌发现了其中有50年代川菜厨师比拼演练的照片,虽然均是一两寸的照片且并无任何摄影艺术价值,但胜在展现的内容珍贵。
对方一开口就要价四万元,讨价还价几个回合,始终未达成交易。不成想,傅天斌走后,这批资料被另一个人买走。
说到这儿,傅天斌很后悔,“并不是说其有很高的升值空间,而是对书院的川菜主题展是种遗憾,对川菜历史的研究是种损失。”但他知道,收书的过程有得意就有失意,“我还要学会等待,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对书的认识” 。
除了继续做好旧书的业务,在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傅天斌还有一些坚持。例如,不搞与书无关的商业化活动,也不打造所谓的网红。
即将迎来第二十五个“生日”,从老小区里走出来的毛边书局也在蝶变。
当下,书籍作为一种介质,承载着更多功能。傅天斌介绍,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突出讲、学、问、研这四大功能,打造了阅读空间、美育空间、研学空间,开展了讲座、展览、书画课、茶艺或花艺生活美学体验课以及线装书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不是单纯的图书业务,而是以书为媒,通过一些‘言之有物’的主题性活动,让在地文化活起来,挖掘和传承这些故纸堆里的文化瑰宝。”
他认为,做书店的同时也肩负着某种责任,“一是为大家提供一个舒适空间,不仅是场地,更是自得其乐的精神领域。同时提供服务,让读书带来的纯粹充实更多人的生活和内心”。
傅天斌表示,目前毛边书仍然是书院的一项特色业务,虽然并不是“主流”,但它展示了一种难得的阅读情趣,引导读者放慢脚步生活,沉下心爱上阅读。“希望大家在翻阅毛边书时,感受我们做书店所传达和倡导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杨晨)
《中国科学报》 (2022-04-29 第4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