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4-8
选择字号:
60多年前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人

 

余国琮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官网

■本报记者 李晨阳

开栏语:100年前的1922年,余国琮、高景德、王补宣、陈家镛等2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诞生在了祖国大地。回望百年,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他们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成为启迪后人的榜样。

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科学人生·光耀百年”栏目,带您走近百岁院士的人生历程,讲述他们求真求实、科技报国的感人故事,展现他们开拓进取、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

28岁那年,他的名字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录。短短几个月后,他历经艰辛,辗转回到了自己的祖国。37岁那年,周恩来总理紧紧握着他的手,嘱托解决那个“卡我们脖子”的问题。最终他不负众望,开发出了被沿用至今的关键技术,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4月6日,余国琮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留学归国

1922年11月18日,余国琮出生于广州西关一个普通家庭。抗日战争时期,余国琮的两个哥哥在逃难中遭遇轰炸,一个不幸身亡,一个身负重伤。亲眼目睹繁华、温馨的故园转瞬倾覆,年仅16岁的余国琮饱尝了国仇家恨。

一家人辗转到香港,余国琮从香港考上了西南联大。乱世硝烟,这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轰炸机一来,师生们就纷纷“跑警报”。但这里恰能盛放许许多多有志青年的才华和热血。余国琮接受了全面系统的化学理论教育,为后来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1943年底,余国琮考上了美国密歇根大学。自此,他开始崭露头角。导师库尔教授赏识他,支持他留校任教,指导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篇论文。他们提出的“余—库”方程长期被专著、手册采用。

年仅28岁,余国琮的名字就被列入了美国科学家名录。库尔教授无比倚重、信赖他,把家里的钥匙也交给他一把。在美国,余国琮的人生将是可预见的春风得意。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余国琮还担任着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首届理事,而这是一个动员留学生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组织。

1950年8月,余国琮向匹兹堡大学“请假一个月”,声称要回香港探望母亲。当时香港仍是英国属地,他办了一个英国的签证,同时也办了一个重返美国的签证,巧妙避开了当局怀疑。没有人发现他的真实意图,唯独当他打电话向库尔教授告别时,从恩师的声音里听出了一丝颤抖。

跨越重洋,劈波斩浪,余国琮回到了暌违6年的祖国。

分离重水

早在余国琮回国前,就有一个位子等着他。一位友人早就告诉他:唐山工学院开办了化工系,急需师资。因此,尽管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纷纷向他递来橄榄枝,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一穷二白”的唐山工学院化工系。

余国琮不仅自己来,还动员了5位“海归”学者、2位国内老师一起来搞建设。他在化工系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基地。1952年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唐山工学院化工系并入天津大学,余国琮也被调进天津大学化工系。就在这看似平平无奇甚至有些简陋的地方,他人生最华彩的一页悄然开启。

当时,我国炼油工业刚刚起步,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环节叫蒸馏(现称精馏)。余国琮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产业对国家的重大意义,就开始了相关领域的科研攻关。

在他的指导下,1954年天津大学化工系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大型塔板实验装置。1956年,余国琮撰写的论文《关于蒸馏塔内液体流动阻力的研究》引起原化工部的注意,被邀请参与精馏塔标准化的大型实验研究。天津大学的“蒸馏”科研也被列入“十二年科技规划”。

1959年5月28日,余国琮的实验室迎来了一位贵客。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大学视察,重点考察了余国琮所在的重水浓缩研究实验室。他紧紧握住余国琮的手,嘱托他解决那个“卡我们脖子”的问题。

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也称为氧化氘。乍看上去,重水跟普通的水非常相似,但它在原子能技术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空间。制造核武器,就需要重水做核反应堆的减速剂。

余国琮使命在肩,奋勇攻关,终于提取出了纯度高达99.9%的重水,解决了新中国核技术起步阶段的燃眉之急,为“两弹一星”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开发的浓缩重水的“两塔法”技术作为我国唯一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一直被沿用至今。

余国琮不仅突破了“卡脖子”的技术,还发展了一支宝贵的技术人才队伍。他和同事成立的稳定同位素专门化专业,培养了4届40余名毕业生。

驰援大庆

余国琮帮助大庆油田解困的故事,不失为一段佳话。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庆油田斥资从美国引进一套先进的负压闪蒸原油稳定装置。如果运行顺利,这套装置一年可创造利润50亿元。然而,装置投产后,轻烃回收率一直达不到生产要求,美国公司副总裁带着专家来调试了两个月,解决不了问题,干脆赔偿一部分钱了事。但是,大庆人看着急啊,装置一天不能正常运行,巨大的经济效益就流失一天。终于,他们慕名请来了余国琮团队。

余国琮带着助手王世昌等人赶赴现场,对装置中的一些结构进行了修改,对一些运行参数进行了调整。结果轻烃回收率不仅达到原设计指标,还超过了预期;同时装置的整体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整个大庆油田都为之震动!

自此,余国琮就成了著名的“主刀医生”,专门给大型装置做“手术”。

余国琮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为我国化工事业立下了赫赫之功。他凭借丰硕的研究成果,打造了世界上开展精馏基础研究最为深入的学术机构之一,促成了为期近十年的中英合作研究。在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衍生了一系列应用技术,在我国化工、石油化工、炼油以及空分等大型流程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进入耄耋之年后,余国琮依然不落征帆,继续耕耘在科教园地,80多岁仍站在讲台上授课,90多岁还伏案工作。他这一生,漫长、充实,而得其所哉。

《中国科学报》 (2022-04-0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