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2-21
选择字号:
研究揭示70年来我国搁浅鲸类特点

 

拍摄于海南海域的热带斑海豚,是海南周边搁浅比较多的一个物种。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

本报讯(记者张晴丹)近日,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我国沿海近70年的鲸类搁浅数据,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我国鲸类的物种多样性、相对丰度以及时空分布模式等重要信息。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总体环境科学》。

该研究将我国14个沿海省份(包括港澳台)设为研究区域,收集了从1950年至2018年间共计1763个鲸类搁浅记录。结果显示,搁浅数据共记录了36种鲸类,包括9种须鲸和27种齿鲸。其中,须鲸和齿鲸各占搁浅记录总数的10%和90%。作为典型的近岸物种,沿海江豚和中华白海豚(43%)是搁浅记录里的优势物种。就动物搁浅数量而言,92%的搁浅事件为单一个体搁浅,须鲸几乎全部是单一个体搁浅,齿鲸的海豚科动物有部分群体搁浅。香港和台湾的记录数最多,各占总记录数的27%和26%。

随着时间推移,每年鲸类搁浅数量不断增长,且近30年明显多于1990年以前。鲸类搁浅展示出一定的季节性特征,然而不同物种/类群的季节性有所不同,例如江豚、须鲸和瓶鼻海豚为“春峰型”,热带斑海豚为“春—夏峰型”,而中华白海豚为“夏—秋峰型”。空间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北纬20°~25°间的区域记录到最多搁浅事件(n=376,78%)、最高物种数(n=32)及最高鲸类搁浅密度(33.5搁浅事件/100公里海岸线)。此外,我国沿海多个局部区域(珠江口、台湾海峡、琼东沿岸区、长江口等)被识别为鲸类搁浅热点区。

该研究为进一步加强鲸类相关研究、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3651

《中国科学报》 (2022-02-21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