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沈春蕾 赵广立 张文静 张晴丹 李晨阳 刘如楠 孟凌霄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2-7
选择字号:
听!科研人的新年心愿

 

科研人的新年愿望什么样?他们的新年心愿有何特别之处?

一年之计在于春。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收集了10位科研人员的新年心愿。他们虽然年龄不同、领域不同,却无一不展现出“越优秀的人越努力”。

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第一个愿望当然是新冠疫情的平息,期盼着孩子们能够回家探亲。

虎年要有虎气。12年前的虎年,是我们“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立项的一年,这是基金委的重大研究计划,经过8年奋斗,开创了南海深部研究的新阶段。

有人说,70多岁的人作计划按年份,80多岁的人按月份,我现在的计划就是按月排列。

二三月,把“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究”的项目结题。这是中科院学部和基金委的联合项目,目标是为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指出方向。

4月,完成一本科普书稿。在去年开设“科学与文化”课的基础上写成两本书:一本从文化角度看科学和科学家,另一本从科学或科学家的角度看文化。第一本定在4月交稿。

5月,还不能动手接着写第二本,一方面因为难,为此需要“恶补”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因为另有任务——海洋科学方面的。上面说的“南海深部”计划,有许多重要成果还没来得及整理公布。研究计划切忌虎头蛇尾,准备把一部分队伍再召集起来,从5月开始将研究成果再次精炼提升。

科研加科普,这就是我6月以后的任务。人越老,时间显得越宝贵。谁知道我还会有几个新年?

张楚汉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过去一年,我在教学科研任务之外,也在中科院的几个国家战略咨询项目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包括郑州7·20特大暴雨后开展的“城市特大降雨致灾防御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碳中和背景下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水土光风方略”等重要课题。我们组织了数十位院士专家开展研究,以实事求是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完成了咨询报告。

去年下半年,我深度参与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论证研究,在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新的一年我会继续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力所能及地为南水北调以及其他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0年,我们开展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咨询项目研究,凝聚了几十位专家学者智慧的项目成果之一《黄河九篇》书稿目前已基本完稿,期望能够早日出版,与读者朋友见面。

希望新的一年与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多交流,与年轻多元的思想多碰撞,高质量完成学校交给我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任务。我也将继续保持学习、思考的热情,锻炼身体、养心修性,在精神和身体层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

钱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在个人科研工作方面,此前,我的实验室创制了一种超矮秆新型水稻种质“小薇”,其株高仅为野生型1/4高。利用小薇可实现室内大规模种植和筛选,丰富了水稻室内基础研究体系的材料基础。2022年,小薇将飞向太空,在中国空间站上度过一段时光,希望它能够在太空中健康成长,开花结籽,顺利返回。

在生活上,对人真诚友好,做事热心乐观,用平常心态面对生活,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我的新年愿望:一是用好国家种质库新库。国家种质库中保存的种质资源是提升我国种子自主创新能力、打赢种业翻身仗的材料基础。二是建好南繁育种基地。南繁作物表型设施可以实现对作物表型和基因型的精准鉴定,拓展并完善基地功能,将大大促进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服务种子创新。三是送小薇上太空。希望小薇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和可能。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2022年开年,我们迎来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希望我国运动健儿取得好成绩。

我和研究团队在新的一年中,将团结协作、潜心研究,高质高效执行在研项目,并争取承担新的国家项目。我们将继续研究伪装表情,同时写作“心理学视角下的自动表情识别”,指出未来研究应着眼于对个体在与其他人或场景行进互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的理解,并预期提高自动表情识别的有效性,开启表情识别的2.0时代。

在2022年1月已正式出版著作《说谎心理学教程》和译著《脑、情绪与抑郁》的基础上,我将合作完成著作《情感计算心理学》初稿,还将主持翻译2部英文著作并在年内正式出版。

在新一年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将为建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提升国民心理素养、促进国民心理健康贡献专业力量。

包云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以RISC-V为代表的开源芯片生态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但仍缺乏里程碑式的突破性进展。因此,我期待2022年全球开源芯片生态能取得类似人工智能(AI)“AlphaGo大战李世石”般突破性进展,尤其期待中国力量能发挥关键作用,期待我们团队能作出积极贡献。生活上,我很期待新冠疫情能早些结束或得到有效控制。

在新春来临之际,代表我们团队许下3个新年愿望:一是希望一些头部企业能加入下一代香山架构(昆明湖)的研发,一起打造国际引领的开源RISC-V处理器核主线;二是希望在自研的芯片敏捷开发云平台“SERVE”上完全使用开源EDA工具链,完成一款开源RISC-V处理器的流片;三是希望“一生一芯”计划为产业界输送更多优秀的芯片设计人才,同时期待产业界更多的反馈和支持。

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工作上,从科研角度,希望能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努力做些研究;从教学角度,期待继续尽己所能,将尚未传入我国的一些学问传递出去。

我已做了3年的跨年科学演讲,把近代物理学“三座大山”——量子力学、相对论和规范场论讲完了,传播效果还不错。每年的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上,我都会做一小时报告,把那些在教科书里只占一两页篇幅,甚至只是顺口提了一句的学问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新的一年,希望这两件事都能坚持下去。生活上,期待疫情早日过去,国泰民安、家人平安健康,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的新年愿望:一是出版两本专著;二是完成跨年科学演讲和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的报告(2022年主题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后者内容我力求在《物理》杂志上进行一年的连载;三是完成两篇研究论文,包括一篇从物理学角度看经济的论文。

王睿

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

2021年对我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转折点,4月份加入西湖大学后,我逐渐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室,慢慢开始有一些阶段性成果。

2022年,首先在工作方面,我希望能顺利完成实验室的搬迁工作,所有设备和科研工作正常运转。更重要的是,希望可以顺利完成从学生、研究人员到一名导师、教师的角色转变,在新学期顺利开展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

在新的一年里,我和我的团队会努力在新一代光伏领域有一些突破性的成果和进展,争取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出贡献。

孔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新一年,希望家人朋友身体健康,身体是一切革命的本钱;希望疫情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此前一些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合作计划都因疫情被搁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进展;希望学生付出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我也会帮助他们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新的一年,我希望是“火力全开”的一年。实验室建设已经接近尾声,课程教学也得心应手,期待可以将更多时间留给喜欢的科研工作;希望自己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上找到新的平衡。

在科研上,我希望能尽快解决磁场精密测量的一系列科研问题,包括理论上、技术上以及数据分析方面的。希望物美价廉的原子磁力计可以在磁场探测,尤其是脑磁探测方面大显身手,真正推进医疗、脑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发展。

上述科研目标的实现需要理论结合实验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对原子传感器内部机制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从原理上进行提升。另一方面,要在实验上自主研发高性能设备,或与国内公司合作,对国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此外,还要不断寻找和尝试更先进的技术,来对抗不理想因素。

赵序茅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

我每年的野外调查工作比较多,去年我们几次野外采样因疫情中断,今年我期待疫情能够早点结束,这样就可以顺利开展野外工作。同时,我希望学生们能早点找到研究的乐趣,可以独当一面,分担一些我的科研压力。同时,希望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多些快乐、少些烦恼。

新的一年里,我要争取在本领域发3篇经典论文。我所从事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属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最能体现我们工作的。努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希望把前沿的科学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给学生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把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和知识带给公务员群体。另外,坚持每天早上起来锻炼40分钟,打造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工作50年。此外,我下决心练字。练字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笔一画、踏踏实实。我不聪明,但足够努力!

邹来泉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博士毕业后的5年,我有了自己的小作坊——化学感觉与精神健康实验室。步入第二个5年,不知道其他“青椒”是否和我一样,会阶段性地感觉迷茫。这两年申请项目也不顺利,感觉遇到了瓶颈。2022年,我期盼能得到一些“大牛”的指点,从此不再迷茫。

此外,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平台,我希望能入手一台心心念念的气味传输仪器,并顺利获批新的项目基金。希望在原来问卷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嗅觉相关的脑机制,跨界合作,实现一些有趣的研究想法。

关于生活,2022年我会继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希望“精通”不少于20道菜。

我的3个新年愿望:和调香师朋友合作,实现一个融合科学与艺术的很酷的研究设想;出版一套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便携性的嗅觉训练游戏,为克服嗅觉功能障碍做点微小的贡献;启用半年前办好的健身年卡。

(本文由本报记者胡珉琦、沈春蕾、赵广立、张文静、张晴丹、李晨阳,见习记者刘如楠,实习生孟凌霄采写)

《中国科学报》 (2022-02-0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