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巡视雷达揭示火星乌托邦平原浅表结构
研究人员报告了“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的现场探地雷达调查情况,展示了乌托邦平原南部边缘地区的火星地下结构。沿着火星车约1171米的行进路线,研究人员构建了详细的地下图像,显示了在不到10米厚的风化层下约70米厚的多层结构分层。新的雷达图像显示了偶发水活动的发生,这可能代表了在晚西方纪到亚马逊纪期间,乌托邦平原曾发生盆地充填。虽然在雷达探测深度范围内没有发现液态水存在的直接证据,但不能排除着陆区存在地下盐冰的可能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47-5
膨胀双星尘埃壳层中辐射驱动加速
Wolf-Rayet (WR)双星系统WR140是一颗近距离双星,由一颗O5主星和一颗WC7伴星组成。研究人员展示了WR140星尘埃壳层的图像,构建了几何模型,密切追踪结构复杂的尘埃羽流的膨胀,表明轨道调制引起的复杂效应可能会导致尘埃产生“适居带”。研究发现,在简单的等速外流的假设下,无法再现尘埃羽流的膨胀,而是灰尘在加速。这构成了辐射压力加速下尘埃运动的运动学直接记录,并进一步突出了恒星风碰撞产生的物理条件复杂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55-5
通过适应性形态发生实现多环境机器人转化
为了在陆地、水中和过渡区域实现专业化的多环境运动,研究人员运用了“适应性形态发生”—— 一种通过统一的结构和驱动系统实现自适应机器人形态和行为的设计策略。通过融合传统的刚性组件和软材料,从根本上增强了它的四肢形状,并改变了它的步态,以适应多种环境的运动。步态、肢体形状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了解并控制机器人运输成本的重要参数。结果表明,适应性形态发生是提高移动机器人面对非结构化、变化环境的效率的有效方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88-w
中子星并合中的光学超光速运动测量
双星中子星并合GW170817的余辉为结构化相对论喷流以及这种并合与短伽马暴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证据。研究人员发现了另一个7倍光速的超光速运动测量,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精密天体测量和之前的无线电VLBI数据检测GW170817。研究得到了结构射流机翼的洛伦兹因子的测量值,以及观测角(19~25度)和射流核心的初始洛伦兹因子(大于40)的大幅提升。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45-7
(李言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22-10-18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