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珉琦 通讯员 陈美英
帮助科研人员找货下单、结算报账,与科研人员聊天、了解需求……两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地所)多了一位叫邹亚伟的“打工人”,他每天最关心的事就是科学家们的科研用品用得够不够、用得好不好。 邹亚伟来自喀斯玛平台,这是中国科学院针对科研物资采购和管理搭建的市场化阳光智慧采购平台。随着该平台在各地的驻站人员纷纷走进科研院所,他们与科学家的距离日益拉近,随时随地帮助他们解决科研耗材的采购难题。
成为最懂科学家耗材需求的人
“我一直以为小邹是我们研究所的人。”生地所资产处处长在和喀斯玛平台负责人交流时感慨道。
2019年,生地所正进行资产清查盘点,资产处工作多、任务重,需找人帮忙。作为喀斯玛新疆站负责人,邹亚伟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深入了解科学家需求的好机会,并且公司的平台验货、结算等工作和资产处息息相关,机缘巧合下,他就“进所”工作了。
当时邹亚伟的主要工作是按照资产清单挨个走访课题组,先让科研人员自查,正常使用的设备就打印标签、贴标签,无法使用的则按照流程做报废在册登记。“前后持续了4个月,一来二去,老师们就把我当成自己人了。”
2021年4月的一天,生地所的一位科研人员主动联系邹亚伟,想要定制一批特殊的采样桶,要求是耐腐蚀、大尺寸、性价比高。要找到满足条件的供应商并不容易,但邹亚伟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难题”。
在调研中,他发现新疆本地销售的采样桶虽然价格较低,但硬性指标无法满足;北京商家的制作周期长、运费高;广东的两个商家,一家运费适中,但尺寸稍有不适,另一家参数高于标准,价格也适中,于是,邹亚伟果断选定了后者。前后耗时1周多,从东南沿海到大西北,邹亚伟终于帮助科研人员成功买到了所需的科研用品。
邹亚伟深知科学家们的时间宝贵,便主动承包了找货下单、结算报账等辅助科研的琐事杂事。在他心里,为科学家找到最合适的实验用品,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既满足了其工作需要,也让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而在国内,像邹亚伟这样的“喀斯玛人”还有50余位。
把现货仓库开到科学家身边
在遥远的新疆站,邹亚伟“单打独斗”,而在更多的地方,喀斯玛依靠团队作战,比如位于中科院奥运村科技园区内的喀斯玛北京站。
2021年8月30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一笔订单显示,科研人员当天8:30下单预订了50瓶核酸清除剂,10:16就生成了验货单,从下单到收货仅用时1小时46分钟。
科研人员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就收到所需耗材,一方面得益于喀斯玛平台的网购模式,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库房内的500多种现货。
2013年11月,喀斯玛首个终端仓储配送中心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办公楼内诞生。在不到15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该中心承担起了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等4个研究所的科研物资采购、配送、结算等工作。当时,库房中堆满了货物,工作人员只好用纸箱和泡沫箱当桌椅。即便如此,喀斯玛也没耽误每天70多单的配送任务。
目前,北京站库房面积已经从15平方米扩大到了400平方米,单日配送单数也比建站初期增长了3倍。8年来,从大连到深圳、从上海到兰州,喀斯玛实体仓库已经覆盖全国18个城市;配送区从无到有,目前已增至74个,覆盖了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2020年喀斯玛平台的交易数据显示,研究人员从下单到验货平均节省了12天。
一边把现货仓库建在科学家身边,一边让工作人员走进课题组,面对科研耗材采购的难点和痛点,喀斯玛摸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中国科学报》 (2021-09-14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