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吴文革率领团队创建了稻茬小麦高畦降渍机播一体化壮苗健群技术,解决了稻茬小麦适期播种难题,并探明了高畦种植对稻茬麦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和降渍增产机理。
吴文革团队经10多年的攻关研究,创建了江淮稻—麦周年“双迟”优化栽培模式,提高温光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创新,消减秸秆还田逆境与麦季渍害,优化生育进程防御水稻高温热害,提高稻—麦两熟抗灾稳产能力。
其中,稻茬小麦技术团队创建了稻茬小麦高畦降渍机播一体化壮苗健群技术,通过农机改进加装开沟起垄装备,研制了一种高茬还田施肥开沟高畦播种复式一体机,一次性完成灭茬、整地、施肥、做畦、播种作业。畦面播种,畦沟排水,降渍效果显著,尤其是灾害年份有利全苗壮苗,节本增效显著。稻茬小麦高畦降渍种植技术克服了墒情对农机作业的限制,适应在土壤适墒、连续降雨、水层覆盖、烂泥田等不同土壤条件下作业,解决了稻茬小麦适期播种、秸秆还田的难题,提高了工作效率,每亩节本增效170元左右。
基于“土壤—根系—冠层”思路,他们还开展了土壤耕层水分动态变化、氮素变化规律,植株光能资源截获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等研究,解答了稻茬小麦高畦种植的增产增效机制,明确高畦种植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变化调控植株根系活力和养分吸收利用,进而提高光能资源截获与利用,延缓叶片衰老,从而获得高产。(桂运安)
《中国科学报》 (2021-09-14 第3版 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