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LZ-6.0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获机。 江苏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吴奕
“2021年,戴庄村越光有机再生稻头季开镰收割!”近日,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一声令下,两台轻盈小巧的收获机驶入江苏戴庄南庄自然村的稻田,在田间灵活敏捷地前行转弯。
这两台价值30万元的“小铁牛”,全名叫作“4LZ-6.0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获机”,是江苏大学为戴庄越光有机再生稻“量身定制”的。随着再生稻头茬机械收获难题的攻克,我国再生稻发展有望迎来新的春天。
解决两大关键问题
“所谓再生稻,就是种一茬收两回,这种水稻头季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介绍,再生稻不仅可以“一种双收”,还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药、品种好等优点。
随着品种改进和技术推广,再生稻迎来了示范种植的好时机,然而,传统的收获机械却成为了再生稻大面积种植的绊脚石。“传统机器在收获再生稻头季时的碾压率达到40%~50%,导致再生稻严重减产。”多年来,李耀明一直深耕于联合收获机关键技术及装备领域,从2017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开始了再生稻收获机的研发工作。
李耀明认为,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关键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要降低碾压率,第二是要结合再生稻生长特性,保证40~50厘米的留茬高度。
和双季稻明显不同的是,再生稻头茬收割的时候,田块里的水是放掉的,田块是硬地。硬地收获对李耀明团队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他们设计将收获机的履带变窄、割幅加宽,来降低碾压率、保证高效率。
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头茬收割时,一般要求40~50厘米的留茬高度,一旦割多了会直接影响第二茬的产量。为此,李耀明在割台部分安装了两大“法宝”,通过智能控制图像处理技术和位置位移传感器,来实时控制它的留茬高度,并且确保了低草谷比喂入。
历经四年有余,李耀明团队与沃得农机联合研发出了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并在湖南、海南、四川等多地进行了试验。
适用生产实际的才是好机器
越光稻是从日本引进的一种水稻品种。在多年种植越光稻的基础上,句容市戴庄村从2019年开始试种越光稻再生稻。
当听说江苏大学新研发的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在湖南试验反响热烈时,赵亚夫立即联系了李耀明团队。
根据戴庄越光稻硬地收割、留茬高度的实际情况,李耀明团队又进一步加宽割幅到2.8米、缩窄履带到35厘米,让机器的嘴更“宽”、脚更“细”、身更“轻”,“这样就保证了碾压率仅有25%,比传统机型碾压率降低了一半,增产效果更好”。
受台风影响,今年的越光稻有一点倒伏,赵亚夫一直担心会对产量造成影响,但是看到“小铁牛”现场作业情况,又有了信心,“第一茬产量估计在650斤左右,第二茬在去年200多斤基础上,今年有可能提高到300斤以上”。
“一巴掌按下去,田里遗留的稻粒不超过5粒,比普通收割机会余下10~20粒左右有了长足的提高,收割尽可能减损就是在为农民增收。”李耀明说。
“这个两季稻的经济效益,农民一亩地净收益可以达到3000元”。一小时10亩的收获效率让赵亚夫十分满意,他表示,有了这样的收获帮手,明年戴庄将把越光稻种植面积从500亩提升到1000亩,并用三到五年时间,在句容市发展越光有机稻1.5万亩。
李耀明表示,有了再生稻收获机的助力,再生稻的产量并不会低于双季稻产量,同时再生稻还具有自身独具的经济优势、口感优势,必将迎来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良机。“将来加强农机农艺结合,通过宽窄行栽培方式,最终实现直行零碾压,同时继续提高智能化水平,帮助农民实现再生稻种植增产增收。”
隆隆声中,金黄的稻谷被“小铁牛”吞进肚中,田埂边拖拉机正等待着卸粮,一吞一吐间预示着戴庄今年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中国科学报》 (2021-08-24 第3版 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