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16
选择字号:
青海沙蜥:想了解我?看尾巴

雄性青海沙蜥。

雌性青海沙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供图

 

本报讯(记者张晴丹)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仿生项目组博士研究生邱霞在研究员傅金钟和副研究员齐银的联合指导下,通过野外控制实验和3D信号量化方法,从身体状况和洞穴质量两个方面解析了青海沙蜥尾部动作的生物学含义。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行为生态学与社会生物学》。

动作信号是动物通信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主要通过特殊的肢体动作完成社会交流。目前,关于动物动作信号的研究多围绕信号结构的描述和信号对环境噪声的适应等方面,对动作信号的生物学含义解析还处于起步阶段。

青海沙蜥是研究动作信号生物学含义的良好模型。该物种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生境单一,动作信号是个体之间社会交流的唯一方式。雄性的动作信号由卷尾和甩尾组成,而雌性的动作信号则主要表现为卷尾。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都会根据对手的性别和年龄调节自身的动作信号速度,同时雌性也会通过卷尾速度的调节守卫自己的配偶。那么,动作信号到底反映了什么信息?

结果表明,第一,雄性的卷尾速度和甩尾幅度能反映个体的跑动速度和身体大小信息,卷尾速度越快、甩尾幅度越大的个体跑动速度越快,且个体越大;对雌性而言,卷尾幅度能够反映个体大小,卷尾幅度越大的个体体形越大;第二,雄性的甩尾速度能够反映个体的洞穴质量,甩尾速度越快的个体拥有较浅的洞穴;对雌性而言,卷尾速度和幅度能够反映个体的洞穴洞口大小,卷尾越快、幅度越大的雌性洞穴洞口越小。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00265-021-03062-9

《中国科学报》 (2021-08-16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