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真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5
选择字号:
就业“起跑线”提至研二了?

 

彭真明

记得20年前,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用人单位集中来校招人。10年前,各大用人单位在头一年的暑期就开始到学校搞校园宣讲、招揽人才,当时我都感到有点惊讶,是不是来得太早了点。

前些天,去实验室看一下,整个实验室不到10个人。研三答辩完了,不来实验室很正常。那研二的学生呢?也有不少人不在实验室。问了情况,才知道有几个人去参加一个企业的招聘面试了。只好跟负责研究生管理的老师说,现在还是研二的第二个学期,得遵守在读生规矩,有事外出得向导师、课题组负责人请假。之前的每周实验室学术交流例会,也至少有3个以上学生请假要去参加面试,不能参加组会。按校历,那时候离暑期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呢!

以前我说,硕士生现在学制三年,实际科研训练只有研二阶段的一年时间,现在看来一年时间都要打折扣了。

难怪有很多科研型大学的导师们都表达了不太愿意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想法。一方面,教育部、学校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导师的关联责任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学生的科研训练时间却越来越缩水。

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不是学校,也不是学生本人,而是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对真正人才的渴求。当然,也或多或少与当今学生读研的内心驱动和动机有关。

作为导师,硬是不让学生去提前面试行吗?答案是:肯定不行。

别的实验室同学都可以去,为什么咱们实验室的学生不能去?这是不是也属于读研期间的内卷?也许叫“跟风”更恰当,通俗易懂。

关于找工作就业,每届新生进实验室前,我都会说:“你们真的赶上了好时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时代,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本专业人才,进了实验室,你们就基本拿到了‘铁’饭碗,工作和就业是不用发愁的,多学点真本事,将来自有你们的用武之地。”5年前,大家一窝蜂跑去互联网公司,近几年开始进军人工智能(AI)行业。

去年受疫情影响,上届学生参与课题和科研训练不到半年,二十来位同学还不是照样被企业哄抢,就业单位一个比一个“巴适”。

一流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如果入学只瞄准就业、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培养目标就会发生偏离,科研能力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企业招用的人,也只是带着名校、名专业的光环的所谓高层次人才,还得花人力物力重新培养,也就无法实现高校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http://blog.sciencenet.cn/u/zmpenguestc

《中国科学报》 (2021-08-05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发现极度濒危野生植物种群 报春花再添新种,命名致敬吴征镒、武素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三个新品种通过审定 野生绒毛皂荚全球现存数量增至10株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