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项新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荷兰科学家经常有可疑的科研行为;每12位荷兰科学家中就有1位承认,在过去3年里做出了更严重的不端行为——伪造研究结果。
该研究作为荷兰国家科研诚信调查,是迄今为止同类调查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相关结果以两篇预印本文章的形式7月6日发表于MetaArxiv。其中一篇重点关注研究事件中的不良行为——欺骗以及不那么严重的“可疑研究行为”,比如对初级研究人员的指导不当、有选择地引用文献。另一篇关注负责任的行为,包括纠正自己发表的错误、分享研究数据等。文章内容还包括导致研究不端行为的因素。
该调查负责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流行病学家Gowri Gopalakrishna说,调查采取了特别的措施,可保证受访者匿名回答这些敏感问题。她表示,这种方法增加了回答的真实性,因此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该研究结果比以前的更接近现实。
去年,组织者邀请了6万多名研究人员参与调查,他们在荷兰22所大学和研究中心从事科学、人文等各个领域的研究。由于担心负面舆论,许多机构拒绝合作,回复也未达到预期,最后总共收到6800份调查报告。尽管如此,这也比以往任何诚信调查收到的报告多。
调查发现,博士生达到“负责任的”研究标准最为困难,其中53%的人承认在过去3年里经常参与11项可疑研究行为中的1项。而副教授和教授的这一比例为49%。
为了寻找研究人员行为的可能理由,组织者询问了他们的职业经历。结果发现,发表论文的压力与可疑的研究行为最密切相关,而被同行评审发现的可能性是抑制不当行为的最大因素。Gopalakrishna说:“目前是论文数量高于质量,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偷工减料。”
未参与该研究的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研究伦理学家Daniele Fanelli称这项调查是“该领域最好的调查之一”,却也认为,尽管8%的造假率超过了之前调查的结果,但仍有可能被低估了。此外,他并不认为荷兰研究人员比其他地方的同行更缺乏道德。(辛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1222/osf.io/vk9yt
https://doi.org/10.31222/osf.io/xsn94
《中国科学报》 (2021-07-0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