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5-6
选择字号:
东莞松山湖:
从“荔枝林”到“科学城” 创新在加速

▲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东莞专项集中签约现场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奠基全面启动

从一片“荔枝林”到一座“科学城”,从一个“后来者”跻身为“先行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20年跨越4个台阶,从“园”到“城”,创新在加速。

“这里不只是东莞的松山湖,还是全国的松山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见证了松山湖的科创环境变化,有感而发。

空气中飘着科学的味道

2001年11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成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并更名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松山湖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松山湖(生态园)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今年4月22日,以“自主创新育动能,园城蝶变开新局”为主题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举行。活动期间,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奠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松山湖未来学校、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宣告松山湖科学城开启由“园”到“城”蝶变的新征程。

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表示,松山湖科学城将成为东莞承担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任务最重要的平台,成为东莞助力广东建设科技强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最有力的支撑,也必将是东莞自身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引擎。东莞将举全市之力高水平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和高品质产业新城,为东莞乃至全省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多年来,松山湖厚植创新沃土,对标世界先进,从产业、资金、技术,到科创平台、高端人才,顶级创新资源不断加码,科创环境不断优化,已成为东莞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跻身“国家队”,松山湖科学城不仅是推动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东莞将举全市之力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我们要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未来城市的示范。”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工程师吴敬军解读松山湖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功能规划、空间总体规划纲要,从顶层设计、科学专项规划、空间支撑三个方面,描绘松山湖科学城的蓝图。

在科学功能规划方面,东莞提出构建松山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的实施框架。所谓“四梁”,即“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所谓“八柱”,即“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一流创新环境”8个创新要素。围绕“四梁八柱”,东莞在创新链和支撑要素两方面谋划了十大重点建设内容。

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感叹道:“我们希望松山湖科学城空气中都飘着科学的味道。”

记者获悉,松山湖科学城将在科研基础、城市配套、民生服务等领域全面发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1172亿元(不含产业投资项目,其中“十四五”期间总投资超千亿元)。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大湾区科技创新版图中,松山湖科学城将成为重要的一块拼图。超千亿投资先后落地,以及一批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的落户,将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发展快车道,进一步建设大设施、运行大平台、集聚大学者、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成为引领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牵手中科院加快成果落地转化

“东莞在科技创新以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离不开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持与帮助。”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表示,十余年来,中科院与东莞合作紧密、渊源深厚,有力支撑了东莞的科技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支持下,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重大装置、重大平台在东莞落地,32个中科院系统创新团队落地东莞,集聚科研人员超千人。2020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与东莞市政府签署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

其中,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同时也是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实验室研究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2020年度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近期,该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技术集成创新,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先进激光镀膜设备并实现实用化大尺寸薄膜生产,将国产超导薄膜应用技术推上新台阶。

“启动三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人才队伍量质齐升,朋友圈不断开放扩大,科研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卓有成效。”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创新、开放、交叉、汇聚是国际科技发展和竞争的大势所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全面启动,给材料实验室注入了强劲发展信心,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增添了强大助力。

为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院属单位的科技合作,更好地引进中科院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东莞特别设立了“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东莞专项”(以下简称STS计划—东莞专项),旨在促进中科院优秀科技成果在东莞落地转化,解决东莞企业创新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助力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根据STS计划—东莞专项资助计划,东莞市财政将每年安排5000万元预算,围绕东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中科院优势科研资源,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每年聚焦2~3个技术领域,促进中科院相关领域院属单位与东莞企业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攻关、集成应用、工程化示范和产业化推广。

4月22日,2020年度STS计划—东莞专项立项项目签约仪式在东莞松山湖举行。会上,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的“5G用高频高速覆铜板之超细线路用绝缘胶膜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金属所科研合作的“医用级可降解镁基金属的规模制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广东汇兴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的“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端制造业生产设备故障诊断及预测研究及应用”项目等共8个创新项目成功集中签约。

据悉,2020年度STS计划—东莞专项共立项资助13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4项、高端装备制造领域4项、新材料领域5项,总经费4100万元,企业配套经费1.23亿元,有13家中科院单位参与。

向“最强大脑”借智借力

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接深圳,是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而松山湖科学城位于东莞几何中心,1小时内能到达粤港澳大湾区内主要的机场、港口、高铁等。另外,松山湖地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部,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为松山湖科学城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提供极大便利。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公示”,来自东莞的广东省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广东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两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胜出,同时跻身“国家队”。其中,前者的发展促进机构为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后者在东莞的分支机构为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两所研究院均位于松山湖。

此次,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并蒂开花”,无疑是松山湖20年来厚植科创土壤的重要收获。从2005年首家科技创新平台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落户,到如今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遍地开花,松山湖俨然已成为整个东莞科创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成为引领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近年来,随着松山湖的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来自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荟萃此地,为产业创新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松山湖累计吸引各类人才近10万名,拥有双聘院士16名,另有33名院士通过项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园区开展科研工作,拥有的国家级人才达68人。高水平、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队伍,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了最强智力支撑。

为高水平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还聘请一批高层次院士、专家、学者担任松山湖科学城科学顾问,首批聘任的18位院士都是在相关学术领域有着突出成就和深远影响的专家。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高温超导奠基人赵忠贤院士,以及李国杰、何镜堂、陈新滋、田刚、陈和生、王恩哥、孟建民、俞大鹏、汪卫华、方忠等院士。

这些院士专家,不少人已扎根松山湖十多年,在领域内已取得突出成就,并为松山湖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松山湖科学城的科学顾问将围绕松山湖科学城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咨询意见和建议,以“最强大脑”共同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一流智力支持。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为营造更优更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松山湖积极完善多元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根据《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近期,松山湖将聚焦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三大示范社区建设,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3年内完成住房建设5000套,5年内完成近10000套。

去年7月,升级的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更是松山湖人才工作创新的点睛之笔。利用“成本洼地、服务高地、政策特区”优势,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目前社区已聚集了9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培育出400余家科技型企业,近2000名科学家、企业家在这里工作生活,是整个珠三角地区科技源头创新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速推进,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也顺利落户。这里将散发更强劲的“磁吸效应”,吸引更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优化城市配套及人才住房体系,无疑是松山湖科学城积极打造人才高地、持续激发创新活力的远见之举。

因创新而生,依创新而兴,靠创新而强。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举行,松山湖又将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成为全球科技坐标中的亮点。

《中国科学报》 (2021-05-06 第6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