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凌燕在长江江豚保护(扬州)基地宣传江豚科普知识。
■本报记者 陈彬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冯凌燕从小在长江边上长大。小时候,她经常听爷爷、奶奶说江面上有 “江猪拱船”。长大后冯凌燕才知道,所谓的“江猪”其实就是江豚。
那时,冯凌燕对于这种水中生灵的印象还是模糊的。直到多年后,在一则公益广告上,她看到了一只由于长江环境污染而找不到妈妈的小江豚哭着说:“我爱长江,我想妈妈。”
在此后的十几年间,这个明晰的印象一直在她的脑海中,陪她走过学生生涯……最终,她成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的一名老师。
四年前,冯凌燕决定为江豚写一首歌。
为“可爱”的人歌唱
促使冯凌燕作出这个决定的,是2017年在扬州大学举行的一场“大美扬州——长江善水论坛”。在这次论坛上,长期关注江豚保护的志愿者和科研工作者,用一页页内容详实的PPT,介绍了多年来他们采集到的关于江豚的科考数据。
这些内容让台下的冯凌燕震惊不已。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白暨豚‘功能性灭绝’后,江豚已经成了长江中唯一的哺乳动物,而它们的数量也只剩下1000多头。如此稀有的江豚,还要遭受环境污染、长江航运等一系列威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冯凌燕说,除了为江豚的生存而感到担忧外,令她感触颇深的还有为江豚保护而日夜操劳的人。
比如,有位叫陈宜林的老人,2010年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偶然了解到江豚数量正在急剧下降,他便开始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江豚。这位依靠退休金生活的古稀老人,不但把几乎全部的退休工资都用来保护江豚,还在扬州发起成立了专门的江豚保护组织——扬州江豚保护协会。
也就在白发苍苍的陈宜林在台上讲述江豚的习性,以及他们保护江豚的故事时,一个想法在冯凌燕内心萌芽了——为江豚,以及那些保护江豚的人们写一首歌。
“在当今社会,其实很多人都是逐利的。只要不触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更钦佩台上的这群为公益而忙碌的人。尤其看到他们被阳光晒得黝黑的皮肤,我越发能感受到他们坚守一线的不容易。在我眼中,他们越可爱,我就越想为他们歌唱。”冯凌燕说,“如果我的歌声能够使更多的人关注环境,投入到江豚保护中来,善莫大焉。”
为了写出“真情实感”
种子很容易种下,但长成果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开始创作到词曲完成,冯凌燕和她的爱人——歌曲的词作者吴俊整整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首歌我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想用几天就把它写完。”
为了加深对江豚生存环境的体会,两人专程乘坐渡轮,在扬州与镇江间的长江江面上一趟趟往返。“当看到以万吨计算的货船在江面上航行时,我震惊了:这些‘庞然大物’产生的浪花、噪声,让江豚如何在长江上通过,又在哪里安置一个小家?”冯凌燕说,这样的情感都被她用一个个音符融进旋律之中。
作为一首为动物保护而写的歌,只有感情而没有科学当然是不行的。为了保证歌曲内容的科学性,在创作前期,夫妻二人一次次前往长江江豚保护基地(扬州)江豚科普展示馆、陈宜林工作室,近距离观看江豚模型、江豚衍生作品和科考时拍摄的影像资料。而每当写完一版歌词,他们都会找扬州当地专门研究江豚保护的专家,请他们在科学性上把关。
此外,作为老师,每一次歌曲成型,冯凌燕还会邀请学生一同欣赏,并向他们征求意见。“学生们常常会被歌曲感动落泪,对我而言,这也是在履行一名教师的育人责任。”她说,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的意见也被她采纳。“比如,有学生对我说,歌曲中的有些旋律太过柔美,不能突出江豚目前生存处境的艰难,后来我便将那部分旋律做了修改。”
就这样,在经过至少几十遍的反复修改后,国内第一首为江豚和江豚保护者创作的歌曲《初见你的微笑》,从一个构想变成了一曲优美的旋律。
“下次有活动,一定带我参加”
回想起整个歌曲的创作过程,冯凌燕说自己收获了太多的感动。“那段时间里,我们得到了很多人无私的帮助。他们为我们讲解知识、提供素材,帮我们一遍遍地剪辑音视频,甚至义务为我们将所有的内容译成英文……”
好在,每一个人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在创作歌曲之初,我们并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人参与其中。而当歌曲在网络平台发布后,我们更没想到会收到那么多好评。”冯凌燕说,歌曲发布后,很多听众在后台留言,甚至直接打来电话,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动。“有些人不但自己听了很多遍,还给家中的亲友听。他们说,家里的宝宝看到江豚都掉下了眼泪。下次如果有保护江豚的公益活动,一定要带他们参与。这些话语都让我们备受鼓舞。”
2020年10月24日,正值世界淡水豚日。我国第二届“江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在南京举行。作为大会上午议程的最后环节,冯凌燕为所有的江豚保护者们演唱了这首歌。当歌声响起,当江豚可爱的身影以及保护者们的面容出现在大屏幕上,几乎所有与会者都举起了手机。而当会议结束,她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能听到周围响起她已经熟悉万分的旋律。那一刻,她知道这首歌已经被她写进了江豚保护者的心中……
《中国科学报》 (2021-03-09 第8版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