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捷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9
选择字号:
重拾初次结识生灵的惊喜

 

《探赜索隐:博物学史》,[美]约翰·G.T.安德森著,冯倩丽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定价:98元

■林捷

《探赜索隐:博物学史》英文原书名是Deep things out of darkness,译者在“译后序”中提到,最初中译名叫做“彰显奥义”,现在的书名是由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改的,译者认为这是直击原书灵魂的好书名。“探赜索隐”意思是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出自《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本书作者约翰·G.T.安德森,现就职于美国大西洋学院,任生态学和博物学教授,研究对象包括动物学、动物行为及生态学。目前主要活跃于美国缅因州的大鸭岛,研究岛屿生态与海鸟的筑巢行为。他对博物学历史亦有研究。

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最古老的学科之一,涉及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人们在探索、利用大自然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博物学文化。

远古采集狩猎时期需要博物学的知识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克服饥饿,而后又需要植物的药用知识来帮助人类治愈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种花观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它已经从起初的服务于人类果腹蔽体的实际需求,演进为今天对植物、动物、矿物及周遭环境的系统性认知。

本书梳理了人类三千年的博物历程,通过讲述一群了不起的博物学家的经历和贡献,如亚里士多德、塞奥弗拉斯特、约翰·雷、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达尔文、林奈、班克斯、洪堡、华莱士、格雷、怀特等,勾勒出博物学兴起、繁荣、衰落和复兴的历史。

刘华杰将博物学家粗略分成几个类型,例如普林尼、布丰是百科全书型;亚里士多德是传道授业型;怀特、梭罗是阿卡迪亚型(田园牧歌型);居维叶是解剖实验型;洪堡、华莱士是综合科考型,等等。当然,许多博物学家的类型是重合的,综合了多种分类。

关注这些人物,通过他们的生活、探险经历、观察和发现透视自然的历史,是他们努力将一种涉猎宽泛的业余爱好变成一门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有些人虽然没有将博物学作为职业,但也在自己的领域里独树一帜。

本书作者汇集了大量史料,带着读者认识博物学史上这些博物学家,跟随他们的脚步游历山川,观鸟识花认石头,采集标本做实验。

要知道这些早期博物学家都历尽千辛万苦,有的甚至在考察采集道路上命丧黄泉,有的则在海上遗失标本,功亏一篑。

通过作者的梳理,也让我们认识到,从古至今,这些博物学家彼此之间都有联系,他们彼此似乎都认识,阅读过同样的书稿,问过相同的问题,面临过同样的困境,然后一次又一次收获同样的喜悦。

刘华杰认为,博物学分为一阶和二阶。“一阶博物学要从‘生地’做起,二阶则要从‘远方’着眼。”直接观察昆虫、鸟、植物等或者对其进行分类、描述,属于一阶工作,而二阶探索与博物学史、博物致知方式、环境教育研究有关。

本书更多的是二阶方面的内容。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西方自古以来博物学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方法沿袭,当我们在“生地”进行一阶博物学研究的时候,就能够指导我们掌握研究方法,激励我们识别出“生地”的价值,指引我们走向更高层次的二阶博物学研究。这也许是本书体现出的唤醒价值。

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是《博物学的缓慢死亡(和复兴)》,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也是在探究博物学何去何从。

现代生态学越来越重视定量方法和假设检验,研究人员却连基本的植物和虫子都辨识不出来,凡此种种值得思考的问题,都是作者在企图唤醒人们心中的博物精神,希望能够重建人和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另一方面,科学的细化让博物学成为一门脱离当下学校课程表的古老学问,但是以博物的眼光来观察、理解世界,会让人生更丰富,不会陷入内卷中,正如书中所说,“初次结识某种生灵的惊喜,屏息观察奇特行为的乐趣、与泉畔野花不期而遇的心醉神迷”都使作者认为“即使在我最灰心失望的时候,也相信博物学家和博物学永不会绝迹”。这是作者带给我们的对于博物学复兴的信心。

《中国科学报》 (2021-12-09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